干贝萝卜骨头汤 干贝萝卜猪骨汤
2023-04-12
更新时间:2022-06-29 00:05:14作者:佚名
番薯黄夹
提起翁垟,大家想到的第一个美食无疑就是番薯黄夹。番薯黄夹又称番薯皇夹,外形类似于蒸饺,由新鲜番薯及番薯粉制作而成,外皮软糯可口、金黄剔透,故得以此名。
相传在过去,只有富贵人家才会做这味佳肴。究其原因,有一种说法是,上等口感的番薯黄夹对食材颇为考究。
番薯黄夹配料
原来,翁垟地处浙南地区属丘陵地带,盛产番薯,在谷粮紧缺的年代,番薯曾是人们的主食。勤劳的翁垟人为改善食物口感,更新食物品种多样性,便在自己种植的农作物上做起了“文章”。当时家境尚可的人家会精选新鲜番薯,水磨番薯粉,再配以雪菜(采用本土产的粗海盐腌制)、本地猪肉、上等优质香菇、南方豆干等为馅料,捏制成型,再经大火清蒸,一盘热气腾腾、令人垂涎三尺的特色美食就出炉了。
经过上百年传承发展,如今番薯黄夹已与灯盏糕、油渣、鸭舌等齐名,成为温州名小吃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走向世界的翁垟人,每每念起家乡,便会想起这软糯可口的番薯黄夹。2014年,番薯黄夹被列入第八批温州市级非遗名录。
高阳馄饨
“娒娒你显能,阿妈教你吃馄饨。馄饨汤,喝眼光。馄饨肉,配白粥。馄饨皮,配番薯。馄饨碗,吃爻倒端转……”
从小就会念童谣《吃馄饨》的乐清人,心中都装着一碗美味的馄饨,而来自翁垟的高阳馄饨,因“皮薄、肉香、料足”等特点,是乐清人最爱的家乡美食之一。
翁垟高阳的林庆银三代人都从事馄饨生意,其爷爷年轻时,便挑着竹制馄饨担穿梭于大街小巷,一边走,一边敲着担梆发出“笃、笃、笃”的声响,这声音和馄饨汤的香气一起弥漫于街头,成为很多乐清人温暖的记忆。
高阳馄饨包起来很有讲究,先左手拿皮,右手用竹片挑肉馅。接着,再用左手四个指头轻轻一按,保留住里面的空气就完成了包馄饨的整套动作。
最美味的馄饨必定是边包边烧的,尤其以柴火烧的为最佳。而且,调料的下锅顺序也颇为讲究,依次为榨菜、紫菜、葱、虾皮、肉、蛋丝。一碗高阳馄饨上桌,只见上面飘着绿绿的菠菜,点缀着葱花,黄黄的蛋丝,还有黑紫色的紫菜,形似芙蓉,香溢整个饭桌,让人垂涎欲滴。
如今,乐清各大乡镇(街)的中心街区都可以看到高阳馄饨店的身影,聪慧的翁垟人还积极探索电商模式,通过网络销售进一步打开了高阳馄饨的市场。
乞巧饼
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被称为七夕节,原名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在这天,年轻人互赠玫瑰或其他礼物,牵手浪漫约会。在翁垟,流传最广的习俗是做乞巧饼,在七夕前后,家家户户都飘出糯米饼的甜香味。
近些年,翁垟街道河西文化礼堂的“当家媳妇”们会制作乞巧饼供附近村民免费品尝。
通常在七夕节前一天,“当家媳妇”们便买好食材进行浸泡,并于当晚将花生、红豆、黑豆等食材煮好。次日清晨,大家早早赶到文化礼堂,熬制冰糖,搅拌食材,手工揉面,忙得不亦乐乎。
制饼“秘诀”:想要做出可口的传统巧饼,一定要耐住性子,慢工出细活。火候要温,待饼的两面都呈嫩黄色后,盖上饼铛盖,焖上5-6分钟,巧饼才能外焦里嫩,入口即化。
相传吃乞巧饼有多层寓意,既有孩子吃了乖巧听话之意,亦有祈求女子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之意。
翁垟海鲜
除了传统美食外,地处东海之滨,东临乐清湾的翁垟,亦盛产海鲜。据传,翁垟因土质多为沉积的软泥涂,曾称“滃洋”,后来,称呼逐渐演变成“翁垟”。“垟”在西乡方言中,是指面积较大的水田的意思。大片的海洋和滩涂,使得这里的制盐和近海海鲜都十分出名。
“靠海吃海”,生在海边的翁垟人,与海有着说不完的情缘,道不尽的海鲜美食。其中以翁垟蝤蛑最为有名。翁垟位于乐清湾入海口,一半淡水、一半咸水,以潮土、滨海盐土为主,非常适宜蝤蛑生长。因此,翁垟出产的蝤蛑,肉质壮实、味道鲜美。
除此之外,肉质鲜美的蛏子、饱满多汁的花蛤、鲜嫩肥硕的大虾……每一味翁垟海味的背后,都藏着满满的幸福感。即将到蟹肥时节了,不妨约几位好友到翁垟,一品滨海之珠的珍馐美味,感受生活的新鲜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