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为啥不吉利(栀子花为啥不吉利,有什么寓意和传说)
2023-04-12
更新时间:2023-03-25 21:05:42作者:未知
(原标题:秦刚集体会见美国友好团体和工商界人士)
秦刚集体会见来访的美国友好团体和工商界人士
2023年3月25日下午,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北京集体会见来访的美国友好团体和工商界人士。
秦刚
秦刚欢迎美友好团体和工商界人士在春暖花开时节访华。他表示,习近平主席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全票当选连任,中国大政方针保持稳定连贯;中国将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中国经济社会已按下“重启键”,正迎来强劲复苏。这是对美国工商界的三重利好。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中美关系依旧春寒料峭。
秦刚指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搞好了,世界受益,反之,世界遭殃。中方对发展健康、稳定、建设性的中美关系的态度没有变化,始终主张中美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发展良好的中美关系需要美方相向而行。希望美方摒弃零和思维,停止不择手段遏制打压中国,和中方一道推动中美关系克服当前困难,重回健康稳定的轨道。欢迎美国企业继续扩大对华投资、扎根中国,中方愿继续为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
秦刚集体会见来访的美国友好团体和工商界人士
美方人士表示,此次来访深刻感受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也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民对美中关系发展的期待。美中相互依存,当前美中关系处于关键时期。美工商界支持美中关系健康发展、保持两国关系稳定,致力于防止两国陷入相互孤立的怪圈、爆发冲突。欢迎美中增加面对面接触,希进一步扩大美中航班数量,促进两国各界交流,深化两国经贸、投资合作。
延伸阅读:
秦刚2小时里18次点名美国 专家:其表态传递出清晰信号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白云怡 赵觉珵 陈青青】7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长秦刚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7日的外长记者会持续近两小时,秦刚在现场回答了14个问题,包含中美关系、乌克兰危机等多个热点问题。其中,秦刚在多个问答环节中先后18次点名美国,敲打批评华盛顿在对华政策和其他全球性事务上的所作所为。
多名国际问题专家7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此次记者会上,中美关系仍是中外媒体共同的聚焦点,即使在乌克兰危机、中欧关系、全球治理等其他话题的问答中,也仍绕不开中美关系的因素,这既凸显出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也折射出当下两国关系高度紧张与脆弱的状态。专家分析认为,秦刚的有关表态传递出清晰的信号,即中国不与美国争夺霸权,但不可能对华盛顿的打压“打不还手”,“美国自己的病,不能让其他国家吃药”。
14个问答中至少9个点名或不点名批美国
“新任外长秦刚强硬回应中美气球事件”“谈中美关系,秦刚称要中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办不到’”“中国新任外长警告中美可能陷入冲突”……在7日的记者会上,秦刚有关中美关系的一系列表态很快被BBC、CNN等媒体关注报道。
秦刚在记者会上直言,美国对华认知和定位出现了严重偏差,把中国当成最主要对手和最大地缘政治挑战,导致美国对华政策完全脱离了理性健康的正轨。美方声称要“竞赢”中国但不寻求冲突。但实际上,美方的所谓“竞争”,就是全方位遏制打压,就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如果美方不踩刹车,继续沿着错误道路狂飙下去,再多的护栏也挡不住脱轨翻车,必然陷入冲突对抗。”
中国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场外长会中,中美关系依然是中外媒体聚焦的核心。除了具体谈中美关系的问答外,无论是台湾、乌克兰危机、中俄关系,还是中欧关系、东盟,乃至“一带一路”,在这些话题的背后,中美关系都无处不在。这再次显示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同时也显示当下中美关系的高度紧张脆弱状态。
秦刚 资料图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在2个小时的记者会中,有6名中外记者在提问中直接涉及美国;而在所有14个问题中,秦刚在对至少9个问题的回应中直接或间接地提到美国因素:除在中美关系、台湾问题、“印太战略”等答问中,他直接批评美国的所作所为外,在中俄关系、乌克兰危机、中东问题、全球治理等话题上,秦刚的回应也被认为似在不点名地批评美国。
在回应中俄关系的提问时,他表示,“有的国家习惯用冷战结盟的滤镜看中俄关系,看到的不过是自己的倒影”;在回应乌克兰危机问题时,他指出,“令人遗憾的是,劝和促谈的努力一再遭到破坏,似乎有只‘看不见的手’推动冲突延宕升级,试图以乌克兰危机来服务某种地缘政治图谋”;在回答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问题时,他则表示,“中国支持中东国家战略自主,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中东国家内政。”
李海东用“不卑不亢”“直言不讳”“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负责任”几个词语来形容秦刚在中美关系上的表态,“秦刚的有关答问,塑造出一个以负责态度处理中美关系的大国形象,同美国充满冷战思维的对华政策和集团政治带给世界的巨大破坏作用形成鲜明对比。”他表示,在对几个问题的回应上,秦刚实际都指出了中美关系以及与其有关的很多问题存在的症结,“美国自己的病,不能让其他国家吃药。”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此次外长记者会清晰传达了中国在中美关系上的立场原则,即中国的发展不是为了与美国争夺霸权,但面对华盛顿的对华打压,中国不可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必须“与狼共舞”。
“秦刚在中美关系上的一系列表述向华盛顿释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美国不应继续通过妖魔化中国为自己挑起的对华贸易战、科技战、信息战等找借口。”他表示,而国际社会也应合理、正确解读中国外交,不应盲目跟着美国的调子走。
俄乌问题回应未超出近期中方一贯表态
俄乌冲突是国际舆论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对此,秦刚7日在有关中俄关系的问题上表示,中俄成功走出了一条大国战略互信、邻里友好的相处之道,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世界越是动荡不安,中俄关系越应稳步向前。
而回应在乌克兰危机上的中国立场时,他则表示,中国既不是危机的制造者,又不是危机的当事方,也没有向冲突的任何一方提供武器。乌克兰危机到了紧要关头,要么停火止战,恢复和平,走上政治解决的轨道,要么火上浇油,扩大危机,拖入失控的深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劝和促谈的努力一再遭到破坏,似乎有只“看不见的手”推动冲突延宕升级,试图以乌克兰危机来服务某种地缘政治图谋。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研究员王晓泉7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此次秦刚在外长会上有关俄乌问题的表述体现出中国外交立场的一贯性,没有超出近期中国关于中俄关系和乌克兰危机的表态。
他分析称,在乌克兰问题上,秦刚的回答显示出,中国在充满诚意地推动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不利用乌克兰危机谋取私利,不火上浇油,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负责任大国担当。此外,这一回应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特点,找准问题的“病根”,并着眼于未来彻底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出化解乌克兰危机的中国方案的公平性、整体性、全面性、综合性和务实性。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崔珩对《环球时报》表示,我们过去常说新型大国关系,那时主要是希望中美关系成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但很遗憾,美国没有接受这一理念,仍然坚持冷战思维。而与之相对,中俄关系近年来越来越接近新型大国关系,不针对第三方,不搞阵营对抗,彼此尊重并互相提供发展必须的要素,而这也形成中俄关系的牢固基础。
他表示,在当今世界大背景下,中俄协作在全球层面的意义进一步凸现,即抑制美国肆意妄为,维护欧亚大陆基本稳定,以及消除欧亚大陆的不稳定因素。
“中国在新时期如何同世界打交道”是各方共同关注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同往年的外长记者会相比,今年的外长记者会上提问量有所减少,未提及中印关系、中澳关系等往年经常涉及的问题,而是将更多时间分配在“一带一路”“中国式现代化”等与全球治理相关的问题。
李海东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今年的外长会上,中外记者提出的很多问题颇具代表性,既涉及到中国外交本身的理念和特点,也有大国关系和全球和区域热点问题。“但从本质上来说,在这些问题背后,外界有一个共同的关注,即‘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究竟将如何同世界打交道’的问题。”他认为,对外界这个核心关注,秦刚在每个答问环节其实都有所回应和展示,即中国将与世界共谋发展、共促和平。“这将使外界对中国外交政策有更多确定的预期,并为更多寻求同中国建立更紧密合作关系的国家注入信心。”
今年是“一带一路”提出十周年,这一倡议也成为2023年全球合作与发展的“关键词”。在7日的记者会上,“一带一路”被多次提及。秦刚在回应巴通社记者提问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发起、各方共建、世界共享的优质公共产品,优在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因为优质实用,所以广受欢迎,迄今已吸引了世界上超过3/4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钱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十年中,“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随着国际环境发生变化,“一带一路”建设也需要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推向更高质量发展的“2.0阶段”。可以说,全球社会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抱有广泛期待。
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7日对《环球时报》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承载着全球经济复苏的厚望,将成为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最大贡献者。未来五年,“一带一路”将成为全球高质量发展的合作平台。“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同‘一带一路’更紧密地衔接起来,而‘一带一路’也将更加注重消除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开放、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李海东表示,此次外长会是秦刚自去年年底接任外长一职后首次向世界全面展示其言谈风格、体现中国外交风貌的重要场合,而他也的确向外界传递出了一种开放、智慧、合作、光明和幽默的形象,“这既是中国外长展现出的形象,也是中国对世界展现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