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删除Word中无法删除的线条(word线条删不掉)
2023-03-15
更新时间:2022-04-15 23:04:01作者:佚名
溢洪道的设计和布置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水库的安全,而且关系到整个工程造价。土石坝一般中小型溢洪道,约占水库枢纽工程造价的25-30%及劳动力的25%,故溢洪道合理的布局和选型,在水库工程设计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溢洪道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是否能够用到现实中,充分发挥它的防洪减压作用,溢洪道合理的设计能够提高施工的效率,降低成本,这样就能控制投资成本,按照预算的资金进行施工。土石坝一般中小型溢洪道,约占水库枢纽工程造价的30%,故溢洪道合理的布局和选型,在水库工程设计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如果能够有效地控制成本,这将会是很大一部分收益,所以坚决把好设计大关。
一、常见问题
1、溢洪道设计的平面弯道半径过大和收缩过剧
在溢洪道陡坡段布置有弯道时,由于弯道流态、流势剧烈变化,导致左右岸产生了水面差,这时凹岸水面壅高,并在下游衔接的平直段内产生折冲水流,大大影响了泄流能力和消能效果。另外陡坡段或缓流段的过剧收缩,也会发生显著的壅水和流态变化,并对溢洪道衬砌造成冲击,如砌护过高会增加投资,砌护过低了又不安全。
2、溢洪道纵横剖面及平面布置设计不当,是陡坡设计比降过陡
部分溢洪道布置在非岩性山坡上,其底部未做有效的反滤衬砌,致使渗水后易产生滑坡;结构上也不稳定。在横断面设计中,有些工程对两侧山坡开挖坡度注意不够,有的过陡,加上衬砌厚度偏薄,不能满足抗滑抗倾稳定,也易造成坍方和滑坡;平面布置上,存在着上下游断面连接不配套,形成“瓶颈”现象,从而影响了泄洪能力;此外溢洪道末端与河道衔接部分注意不够,导致有的末端高出河床很多,有的末端未做砌护处理,常造成严重冲刷,并向上延伸,直至整个建筑物破坏。
3、一般水力设计方法尚不够完善
如果在溢洪道进口布置有引洪平流段的情况下,由于水力计算中忽略了平流段进口水位的壅高(即水头损失)。而实际壅高有时较大,不可忽视。有些设计对溢洪道的消能工的设计考虑不够充分,或者型式选择不当,导致消力池长度和深度均不能满足需要,消能不够充分,致使下游河段发生严重冲刷。
4、在结构设计中对泄洪的特点和基础特性考虑不周
溢洪道下泄的高速水流具有很强的冲出力、急流的掺气和脉动现象十分显著,常会产生剧烈的震动;有些溢洪道采用低标号的浆砌石或砼砌护,且砌护厚度与边坡砌护高度都不能适应结构稳定要求,因而不能抵御高流速的冲刷;有些非岩基上的溢洪道设计时,底部几乎没有反滤排水设备,极易发生塌滑;有些大面积圬工砼衬砌由于未设伸缩沉陷缝,致使溢洪道衬砌发生一些裂缝,总之这些都使工程安全受到影响。
5、溢洪道弯道半径设计过大
溢洪道设计的弯道半径过大及其收缩过剧,对溢洪道的泄流十分不利,尤其在溢洪道陡坡段布置有弯道时,流势剧烈变化、弯道流态导致两岸产生了水面差,凹岸水面壅高,并在下游衔接的平直段内产生折冲水流,直接影响着泄流能力和效果。陡坡段过剧收缩,也会发生壅水与流态变化,并对溢洪道衬砌造成冲击。
二、规划布局设计对策
1、规划布局
溢洪道工程的规划布局应尽量利用有利地形地貌,既要经济合理又要保证安全。如大坝附近有天然山坳可以布设溢洪道则最为理想,如主坝口子狭窄无法布置正堰则可考虑选择侧槽式溢洪道。其规划布置的主要原则是:基础坚硬均一,线路短,无弯道,出口远离坝体;工程严禁布置在滑坡或崩塌体地上。溢洪道通常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引流段(进口段)、控制段(堰流段)、泄流段(陡坡、急流段)及消能工。
2、引流段(进口段)
为引流平顺其进口形状最好做成喇叭口,为减小损失其长度不宜过长。如因地形所限必须在该段内设置弯道时,则应使弯曲段尽量平缓外、还应使弯道与下游衔接段和出口段尽量远离坝脚,以免冲刷坝脚。引流段截面一般选用梯形或矩形,当流速≤1-2米/秒时一般可不砌护,但与坝端邻近和紧接控制建筑物的范围内应砌护一定长度,同时在弯道二侧的凹岸亦应砌护,如为坚硬的岩基则可不考虑。
3、控制段
为方便控制段与坝体两岸建筑物的连接,一般可将其布置在坝肩位置。根据各工程的水力、地形、地质等条件,来选择溢洪道的型式。通常,开敞式溢洪道则具有一定的超泄能力,也有利于日后的运行管理,是进行中小型水库溢洪道布置中的优先考虑方案。为使水流平顺,堰口与上游的引流段可用渐变段连接,其边墙的收缩角度控制在12°以内为佳。一般说来,堰体的宽度大于3倍的堰上水头,且岩基上的最大单宽流量为70 m3/s,土基上则为20m3/s。堰顶如设工作闸门,则设计闸门时,需配有可靠的备用电源或者手动装置,启闭机的容量选取时,也应在计算时预留稍大一些的安全余量,避免因树枝或垃圾阻塞门槽时,闸门无法正常启吊,这点尤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4、泄流段(陡坡、急流段)
该段平面均采用直线布置,并尽量避免弯道和设置扭坡顺引流态的急骤变化甚至产生负压;其纵断面设计应因地制宜地根据地形、地质而选用缓坡、陡坡或多级跃水等多种形式。陡坡段应尽量采用均一比降,由于泄水段流速很高,故应尽量布置在岩基上。如为非岩基则该段衬砌厚度应按允许流速与地质条件选择进行设计,一般浆砌石用50-100cm,砼20-50cm,钢筋砼15-30cm(砼与钢筋砼基部还应设30-50cm厚的浆砌石底砌护),其坡度一般以≤1/2.5为宜。新鲜岩基上的陡坡段,可不砌护;如为松软风化岩石仍须用30-50cm的浆砌石或20cm厚的砼作砌护,并加设锚固筋;如需大面积砼衬砌则应按地质情况,结合温度变化布置伸缩缝和沉陷缝,两侧边坡可仅设横缝,底部则应设纵横缝,间距一般为8-12m,同时在衬砌底部需敷设排水的反滤料;考虑高速水流掺气的特点,边坡的砌护高度应有适当超高。
5、消能设施的选择
在泄水段末端需设置消能工,其具体选择型式可根据地形、地质和水力条件的要求而定,采用多级跃水或溢洪道末端的跃流段应使其泄流方向远离坝脚≥100-150m。对于非岩基上一般均采用底流消能,并在末端设置消力池。如泄流量不大,亦可考虑消力槛形式;如为远驱式水跃,由于极易造成冲刷,应采用消力槛形式;在岩基上,如溢洪道尾端有较陡边坎时,采用挑射消能较为有利,由于这种形式可省去消力池、护坦与海漫等工程,由于其工程量小、造价低,因而常被采用。鼻坎以上陡坡应为矩形断面,不可作成梯形断面以免需用扭坡 与鼻坎衔接。
6、侧槽段(指侧堰深槽式溢洪道)
该段布置应垂直于来水流向,其长度可根据等高线向上游延伸,水流特点是侧向进流,纵向泄流。侧堰与深槽连接的渐变过渡段,其收缩角应控制在12°左右,其长度一般为槽内水深的3-5倍,其主要作用是避免槽内波动和横向旋滚的水流直接进入陡坡段。
结束语
中小型溢洪道的设计以及规划,在工程规划设计阶段,要尤其重视工程地形、地质、水文、钻探等基础资料的成果和结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合理、可行的布局和设计,这样就使工程的结构安全、工程的投资造价都有了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