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宠物文案(秀宠物的文案)
2023-03-31
更新时间:2022-10-27 21:42:09作者:佚名
对于现在这个社会人们的情感生活越来越受到重视,男女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必然都会受到各种诱惑,各种生活米油盐的影响,导致感情出现问题,就好比最近就出现了很多朋友来咨询小编关于总是怀疑他出轨了是你的问题还是他的问题!的这个问题,这也说明了现在有许多人也都同样遭遇到这个总是怀疑他出轨了是你的问题还是他的问题!问题,那么今天小编也是收集了一些关于总是怀疑他出轨了是你的问题还是他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来分享给大家。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离婚头号原因是「外遇」。
推及更广泛的关系来说,结束关系的方式不只离婚,还包括分手。从我接触过得来谈者中,凡是问我「该不该分手」,或「该不该离婚」的情况,十之八九他们最后即使没有签字离婚,也是貌合神离。
仔细推敲,分开是结果,不是原因。那让爱情失血而死的原因是什麽?总结迄今为止的咨询经验,我发现:爱情最大的杀手不是外遇,而是「猜疑」。
为什么这么说?
猜疑是一种不可逆的心理伤害
早在明初,学者陶宗仪于《说郛》中以君臣关系为例,告诉人们:「猜疑做为一种错误思维,会带来极为可怕的下场」:猜忌天下之乱源也,主疑臣则诛,臣疑主则反;主疑臣而不诛则臣疑而反,臣疑主而不反则主必诛之。
这段话本来讲的是君臣关系,亦可引申到现代的职场关系。举例来说,今天如果H公司的董事长怀疑总经理阿呆有二心,可能要夺取他的股权,架空他。董事长百分之百会先下手为强。
相反地,如果阿呆怀疑董事长想炒他鱿鱼,抢走他该拿到的分成,他会在董事长下手前,抢先一步笼络其他董事换掉董事长,或者通过出卖机密等方式,抢先维护自己的权益。
更悲哀的是,双方就算都没有那个意图,只要对方起了疑心,通常无论得到的讯息是否属实,都会选择先动手,永绝后患。
外遇是具体事件,就像买房子,卖方说卖或不卖,至少你心里有数。不卖拉倒,可以去买其他的。可猜疑心就像卖方不告诉你答案,而你又偏买不可,那这种一边等待,一边揣测对方心意的状态就会让人很难受。
今天对伴侣起了疑心,那个疑心就像一颗种子,会在心中发芽。就算你拿个盖子把它盖起来,那颗疑心的树苗还是会日渐长大,直到有天冲破天际。
· 黑暗中的那只手:暗示效应 ·当美国民众的焦点放在统大选之际,有个倍受华人瞩目的新闻正在发展。华裔警察Peter Liang误杀非裔男子Akai Gurley。Akai Gurley手无寸铁,但在那个当下,Peter Liang却认定对方有很大的威胁,造成这起悲剧。最新进展,法官判定Peter Liang五项罪名成立。
2015年,台湾也发生了类似的悲剧,有原住民上山打猎,误以为抖动的声响是山猪,结果误杀了自己的叔公。曾拿过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撞车》(Crash)则不断播白人、黑人和拉丁美人之间的冲突,突显种族歧视和偏见的心理效应对人际之间造成的影响。
除了无法忍受被欺骗,主要是人们很难忍受「猜疑」的情绪。你可以回忆一下,当你猜疑另一半可能在和别人约会、接吻、上床……做那些你们曾经做过的所有事。但你又不能证实,那种感觉有多憋屈难受。
好比《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奈何宝玉再怎么跟黛玉表示他的忠诚,黛玉内心的理性,又怎能敌得过宝玉和宝钗那一幕幕出双入对的画面,更何况宝玉还是一位典型的「妇女之友」[1],给人的想象空间太多了。这些想象空间,充塞着猜疑的根茎。
猜疑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事实已经不重要了」·一旦猜疑的种子洒在心中,那份猜疑的树根也会吞噬我们内心的信任,所以就算知道对方很老实,那又怎么样呢?就算没有证据,难道就能拔掉已经种在心中的猜疑?
为了让内心的痛苦得到舒缓,便只好消除造成痛苦的诱发物或情境,才能解脱。而追求解脱的过程,就是结束关系,离婚或分手。
即使为了孩子,或者其他原因继续在一起,那也只是徒有形式。罗斯福总统和秘书外遇,罗斯福的夫人索性全心投入公益,连罗斯福死掉的时候,她都没有陪在先生身边。
行为主义有一套帮助来谈者化解恐惧的方法叫「脱敏」(desensitization),通过缓缓增强恐惧物的强度,削弱造成恐惧和恐惧感之间的联系。
举例来说,今天面对一位对猫恐惧的孩子,咨询师可以和来谈者设立一个分级表,从卡通的加菲猫图片开始,让孩子熟悉,从中学会放松,一步步慢慢过度到具体的、活生生的猫。
可是让一个人从怕猫到不怕猫是一回事,从不怕猫到能爱上猫,又是另外一回事。
毋宁说,即使形式上不分开,当一个人逐渐「习惯」另一半出轨,削弱猜疑带来的痛苦同时,爱也不复存在。如同万芳那首歌:《爱,经不起考验》。这个经不起的考验,就是猜疑,让我们痴狂的爱情,最终只剩一片荒凉。
· 猜疑的解药 ·猜疑虽然可怕,但我们可以参考哲學咨詢師科恩(ElliotCohen)提出的解决之道[2],做为面对猜疑的自我解救良方。他的方法可以浓缩为下列三点:·在苦难中学习坚强,而不是逃避。·转化对「糟糕」的看法,正是经历各种破事儿,才能越活越精彩。·让事实主导,而不是用感觉。
综合上述三点,不难了解「猜疑有如游向黑暗的想象」,这种想象即使说服我们的理智,却无法说服我们的情感。这时,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想象(不要去想),而是选择接受自己的想象。
通过反刍自己的想象,了解自己恐惧的到底是什么。好比君臣之间相忌,那是因为反手就是杀头的事,甚至株连九族。
当恐惧增强了猜疑存在的必要性,如同有时我们猜疑枕边人,却不猜疑某些朋友,就在于我们对「失去」枕边人的恐惧远远大于其他人,这当中主要的推动力不是负面的情感,反而可能是积极的爱。只是当我们的勇敢与我们的爱不相称时,恐惧通过猜疑的思想活动,占据了我们的理性。
猜疑的反面是对爱的索求,特别是「爱的证明」。在这样的猜疑中,我们失去自己,而科恩要我们在严重化的各种想象中「面对自己」。
因为只要我们不要放弃自己,我们就不会失去自己。故越是猜疑让我们痛苦,我们就越要试着回头去看「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将心思放在猜疑「他人」的失落。我们才能够和重要他人去谈,我们为什么害怕,为什么猜疑。这时,事实才有可能救赎我们,即使是坏消息,我们也能做一个肯定的决断,而不是因为猜疑的恐惧,做一次消极的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