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壳的功效与作用(荞麦壳的功效与作用点)
2023-04-11
更新时间:2022-06-26 22:58:12作者:admin
胃溃疡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胃病,发作起来非常痛苦,中医刮痧疗法对于胃溃疡患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那么胃溃疡刮痧哪里呢?
1.选足厥阴肝经的期门穴,可疏泄肝胆之气;
2.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和任脉的中脘穴,可通降胃气;
3.选足太阳膀胱经的脾俞、胃俞穴,可调补脾胃;
4.选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穴,可宣通中焦之气。
1.刮腰背部
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由上往下刮拭,重点刮拭脾俞、胃俞穴。
2.刮腹部
点按或刮拭期门、中脘穴。
3.刮下肢前内侧
沿足阳明胃经走行,由上而下刮拭,重点刮拭足三里穴。点按或刮拭三阴交穴。
适用于胃炎、胃溃疡患者,常有上腹疼痛、饱胀、嗳气等表现,也可有反酸、胃灼热感、恶心呕吐、食欲缺乏、乏力等症状。有胃黏膜糜烂的患者可有呕血或柏油样便,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贫血。
1.刮痧疗法须暴露皮肤,且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从开泄的毛孔直接入里,影响刮痧疗效,而且易引发新的疾病。故刮痧前要选择一个好的治疗场所,空气流通清新,并注意保暖,注意避风,夏季不可在有过堂风的地方刮痧。尽量少暴露皮肤。
2.选择舒适的刮痧体位,以利于刮拭和防止晕刮。
3.刮痧工具要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刮拭前须仔细检查刮痧工具,以免刮伤皮肤。
4.施术者的双手也应消毒。
5.刮拭前一定要向患者解释清楚刮痧的一般常识,消除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配合,以免晕刮。
6.勿在病人过饥、过饱及过度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刮痧治疗。
1.刮拭手法要用力均匀,以能耐受为度,达到出痧为止。
2.婴幼儿及老年人,刮拭手法用力宜轻。
3.不可一味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血瘀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虚证、寒证出痧少;服药过多者,特别服用激素类药物不易出痧;肥胖者与肌肉丰满的人不易出痧;阴经较阳经不易出痧;室温低时不易出痧。
4.刮拭过程中,要经常询问病人感受。如遇到晕刮,如精神疲惫、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凉或血压下降、神志昏迷时应立即停止刮痧。抚慰患者勿紧张,帮助其平卧,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如仍不缓解,可用刮痧板角部点按水沟穴,力量宜轻,避免重力点按后出现水肿。对百会穴和涌泉穴施以泻刮法。患者病情好转后,继续刮内关穴、足三里穴。
1.刮痧治疗使汗孔开泄,邪气外排,要消耗体内部分的津液,故刮痧后饮温水一杯,休息片刻。
2.刮痧治疗后,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待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
3.对于某些病情复杂危重的病人,除用刮痧治疗,更应配合其他疗法,诸如药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刮痧地方特别黑,考虑是出现了中度或者重度痧象。
重度痧象是指皮肤表面出现直径大于2厘米的暗青色、青黑色的1个或多个包块状、请进样痧斑,明显高于其他部位。
出现重度痧象表明,身体重度微循环障碍,经脉严重缺氧,时间较长,可见于比较严重的亚健康或疾病状态,常有症状表现。
1.散在痧点
痧象:浅红色、红色散在痧点、痧斑,与其他皮肤部位高度基本持平。
健康提示:表明身体健康,这种微循环障碍可通过机体自我调节功能不治而愈。
2.轻度痧象
痧象:出现直径1~2厘米的浅红色、红色较密集斑片状痧斑,不高于皮肤。
健康提示:轻度微循环障碍,提示经脉轻度缺氧,时间较短;见于亚健康状态,没有人体自觉症状者。
3.中度痧象
痧象:多个直径大于2厘米的紫红色、青色斑片状痧斑,与皮肤持平,或略高于皮肤。
健康提示:中度微循环障碍,提示经脉中度缺氧,时间较长,可见于亚健康或疾病状态,有时有症状表现。
刮痧刮不出痧考虑是身体气血不足。
中医把痧看作是气血充足的一种表现,痧是强化的气在血液和体液中过滤出的毒素和垃圾。大部分人都会在治疗后出痧,但也有一部分人却看不到。以中医理论看来,这是由于身体的气血不足,气血不能充盈肌肤腠理,即便刮得很用力也很难得到想要的出痧效果。
有时候太胖了或者太强壮了,也会导致刮痧刮不出痧。
因为部分肥胖、强壮人群,由于皮下脂肪太多缓冲效果太好,刮痧动作无法激发阳气(毛细血管外面油太多),因此导致刮痧即便痛也没有出痧。
有些人在刮痧之后会感觉身体轻快了,因此每次痧印消退之后即便身体很健康也会再去刮痧,这种情况,由于前几次刮痧已经排出了身体的瘀堵毒素,短时间内身体并没有产生什么毒素,因此去刮痧即便刮痛了也无法出痧啦。
服药过多同样可能导致不出痧。因为药物会造成身体免疫系统的紊乱,即便刮痧部位疼痛,也不会出痧。
有些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加重胃溃疡的病情,应尽量避免使用。如果因疾病需要非得要服用,或向医生说明,改用他药,或遵医嘱,配合些其他辅助药物,或放在饭后服用,减少对胃的不良反应。
以往认为胃溃疡与胃液消化作用有关,与神经内分泌机能失调有关,因而传统疗法是,制酸、解痛、止痛。近年据有关学者研究发现,有些胃溃疡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最常见的是幽门螺杆菌。这类病人必须采用抗生索治疗。
不注意饮食卫生、偏食、姚食、饥饱失度或过量进食冷饮冷食,或嗜好辣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均可导致胃肠消化功能紊乱,不利于溃疡的愈合。注意饮食卫生,做到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饥饱适中,细嚼慢咽,是促进溃疡愈合的良好习惯。
胃溃疡病人生活要有一定规律,不可过分疲劳,劳累过度不但会影响食物的消化,还会妨碍溃疡的愈合。溃疡病人一定要注意休息,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溃疡病发作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溃疡病人必须注意气候变化,根据节气冷暖,及时添减衣被。
胃溃疡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对胃溃疡影响很大。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过分忧虑对大脑皮层产生不良的刺激,使得丘脑下中枢的调节作用减弱或丧失,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溃疡的愈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是治愈胃溃疡的关键。
由于胃溃疡是个慢性病,且易复发,要使其完全愈合,必须坚持长期服药。切不可症状稍有好转,便骤然停药,也不可朝三暮四,服用某种药物刚过几天,见病状未改善,又换另一种药。一般来说,一个疗程要服药4~6周,疼痛缓解后还得巩固治疗1~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蛋黄含有大量卵磷脂和脑磷脂对胃粘膜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富含淀粉,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加速胃溃疡的愈合,还有解酒的功能。
大枣有补脾益胃的功能,常吃大枣或用大枣、糯米做成的粥,对胃溃疡有一定防治作用。
喝蜂蜜对胃有好处,蜂蜜有补脾胃、润肠、润肺、解毒等功效。它含有葡萄糖、果糖、有机酸、酵母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能对胃粘膜的溃疡面起到保护作用。
《本草纲目》记载“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能补中益气、消炎杀菌、止痛。其所含的丰富果胶,可保护胃部免受刺激,减少溃疡。可用南瓜煮粥或汤,滋养肠胃。
《纲目拾遗》记载:“红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天寒食用,正气养胃,化食去积,兼可清肠减肥。不过,红薯内淀粉含量很高,吃完后会转为葡萄糖,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甘蓝性平味甘,无毒,入胃、肾二经。甘蓝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佳蔬菜之一,也被誉为天然“胃菜”。其所含的营养物质,不仅能抗胃溃疡、保护并修复胃黏膜,还可以保持胃部细胞活跃旺盛,降低病变的几率。患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人,可每天用甘蓝榨汁饮用,还可混合蜂蜜食用,有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