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个人所得税偷税漏税后果是什么(个人所得税偷漏税立案 数额较大 标准)

更新时间:2023-11-24 16:41:51作者:佚名

个人所得税偷税漏税后果是什么(个人所得税偷漏税立案 数额较大 标准)

1、分层次处罚
针对偷悦数额的不同,本条分别规定了两个层次的量刑幅度。第一层次是,“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10%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二层次是,: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30%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不同层次的偷税数额只能在本层次量刑幅度内判处,不能任意跨越;否则将造成量刑畸轻或畸重的后果。
2、对自然人偷税并处罚金
针对偷税犯罪行为的贪利性特征,本条对自然人犯罪主体在各层次量刑幅度内,除规定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自由刑外,一律规定了“并处偷税数额五倍以下的罚金”。其立法精神是,主刑和附加刑必须同时判处,不具有选择性,以防止偷税人在经济上占便宜。
3、对单位犯偷税罪采取双罚制
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同时对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条的规定处罚。在司法实践中、对单位判处罚金后,一般对单位的责任人员只判处自由刑,而不再并处罚金,这种作法是否符合立法精神,尚有待进一步讨论。
4、对多次偷税的违法行为累计数额合并处罚
本条第3款对此作了明确规定。按照刑法理论,行为人在一定时期内多次实施偷税违法犯罪行为未经发现,或虽发现但未经处罚的,均应视为犯罪行为的连续状态,其犯罪数额应当累计计算,按一罪合并处罚,不适用数罪并罚。反之,如行为人多次或某一次偷税违法行为已经过税务或司法机关处罚,则不应再将此数额累计计算合并处罚。
5、《刑法》第二百零一条 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每个公民法律明文规定义务,在实践中,有诸多公民为谋取先阶段利益,不顾法律规定,在不知不觉中走上违法的道路。从法律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虽说在实刑相较人身累犯罪而言较轻,但处以较重的是财产罚。对自让人偷税漏税采取的是主刑加附加刑结合,并对未处理过的行为进行叠加,从而一旦发现后,会面临较重的牢狱之灾。
本文标签: 数额  层次  万元  

为您推荐

个人所得税偷税漏税后果是什么(个人所得税偷漏税立案 数额较大 标准)

1、分层次处罚针对偷悦数额的不同,本条分别规定了两个层次的量刑幅度。第一层次是,“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10%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三年以下有期

2023-11-24 16:41

刑事拘留开庭后多长时间有结果(刑事拘留最久才开庭)

法律分析:看情况:一、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二、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

2023-11-24 16:41

有关过失爆炸罪到底需要如何界定 过失爆炸罪的立案标准

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引起爆炸,危害公共安全,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

2023-11-24 15:51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受到什么刑事处罚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公司、企业

2023-11-24 15:51

交通事故伤者误工费误工时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不得解除: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二、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2023-11-24 15:51

医疗事故要怎么处理比较好(发生医疗事故如何处理方法)

当发生医疗事故时,无论对于医疗机构还是对于患者,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使问题得以解决,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医疗事故的处理一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1、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医患双方共同协商达

2023-11-24 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