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行政诉讼中回避规定是什么? 行政诉讼中的回避制度

更新时间:2023-08-23 12:37:27作者:佚名

行政诉讼中回避规定是什么? 行政诉讼中的回避制度

一、行政诉讼中回避规定是什么?

行政诉讼适用的原则是回避原则、两审终审制、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主要是回避的对象不同,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对象除了审判人员、法庭书记员、翻译人员外,还包括侦查和起诉阶段的侦查人员、公诉人、记录人和翻译员等。另外,可以申请回避的时间也不同。民诉中只有审判过程中才能申请回避,而刑诉中在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均能提起。

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有权申请审判人员回避。 审判人员认为自己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应当申请回避。前两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当事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二、回避的要求有什么?

1、回避的提出

回避的提出有两种方式:一是申请回避。二是可以自行回避。

当事人申请回避,可采用口头或书面形式,但应当说明申请回避的理由。

法官和其他有关人员自行回避的,应当向审判长、院长或审判委员会提出并说明理由。

2、申请回避的时间

当事人申请回避,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3、回避的决定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在三日内以口头或书面方式作出决定。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行政诉讼中提出回避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申请回避,也可以是自行回避,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回避的,需要在案件审理之前提出,要提交书面的申请,说明回避的原因,自行回避的可以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提出,也可以在法庭辩论后提出。

本文标签: 案件  行政诉讼  的人  

为您推荐

行政诉讼中回避规定是什么? 行政诉讼中的回避制度

处理行政诉讼案件时,要适用回避原则,如果办案的人与案件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存在利害关系的,需要进行回避,不能参与案件的调查,在审判阶段,审判人员会影响案件公正审判的,需要进行回避。

2023-08-23 12:37

医疗事故司法解释医学的规定有什么

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活动中违规,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就属于医疗事故,引起纠纷之后,要承担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话,还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医院可以和患者进行协商,确认赔偿标准,签订和解协议。

2023-08-23 12:37

医疗事故与医疗过错起诉案由一样吗

起诉医疗事故的案由和医疗过错的案由是一样的,可以用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作为案由起诉,医疗事故的责任主体和行为主体需要是医疗单位,要确定事故的主要责任人,赔偿患者的损失。

2023-08-23 12:37

专利权申请未公布期间算侵权吗

在专利权申请未公布期间是不能构成侵权的,根据《专利法》规定,专利权是从行政主管部门正式授权之日起才生效的,在此之前不拥有专利权,不过,如果发明专利在授权前已经公开,且在公开日至授权日之间有临时保护期,

2023-08-23 12:36

行政诉讼伪证罪怎么处罚的?(行政诉讼中伪证罪)

行政诉讼过程中构成伪证罪的,既可以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可以判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只是存在作伪证,妨碍行政诉讼的行为,不构成刑事犯罪的,对当事人进行训诫,罚款,司法拘留就可以。

2023-08-23 12:36

格式条款的特点和解释是怎样的 格式条款的特征有哪些

对格式条款的解释是,为了重复使用提前就拟定好的,在订立合同时没有跟对方协商的条款就属于格式条款,这也是格式条款所具有的法律特点,除此之外,格式条款的适用对象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在司法实践中,像房屋买卖

2023-08-23 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