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很戏剧性一幕,总统尹锡悦的岳母当庭被捕!
2023-07-22
更新时间:2023-07-22 09:12:40作者:佚名
【侠客岛按】
百岁基辛格再次来华。7月20日,习近平会见了基辛格,说“我们不忘老朋友”。中方特意把会见地点放在了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那是基辛格第一次见到中国领导人的地方。此前,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李尚福分别会见了基辛格。中国对这位推动中美关系破冰的老朋友可谓情深义重。
基辛格曾到访中国100多次,这次是在中美关系陷入低谷、美方不断就各种议题打压围堵中国的背景下来华。百岁基辛格能否再度助推中美关系“破冰”?他与此前美国高官密集来华有何关联?
为此,我们专访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
郑永年(图源:网络)
1、侠客岛:先说基辛格和中国防长李尚福的会面。在外界看来,这种“民间重要人士”与中国军方领导层的直接会谈实属罕见。5年前特朗普政府对李尚福发起了所谓“制裁”,非常霸道无理;今年新加坡“香会”期间,中方拒绝了美方关于两国防长会面的请求。这种背景下李尚福会见基辛格,您怎么看?
郑永年:我个人对此并不惊讶。当然,百岁老人来中国,出于身体原因等考虑,确实不容易。基辛格在百岁生日前后,还接受了《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彭博社等媒体采访,其密集程度在他生涯中很少有。
从这些采访看出,基辛格确实“有话要说”,他很主动。当时《经济学人》的报道题目是“如何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从中能看出基辛格的担心。
而在我看来,基辛格目前最担心的是中美关系。我最近在重读他的一本书《重建的世界》(A World Restored),讲法国大革命之后欧洲秩序如何恢复。他认为要达到我们所希望的道德水平,首先必须稳定。
基辛格说,他担心中美关系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下去,有可能5-10年就会滑向战争。我们当然不这么认为,但是从欧洲经验、西方经验出发就是如此,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是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必然发生冲突。最近美国高官密集来华,布林肯来谈外交,耶伦来谈经贸,克里来谈气候……这些议题都很重要,但基辛格认为这些还不足以构成中美间基底性的问题。
什么是中美关系稳定的“基底”?作为一个国际政治现实主义者,基辛格认为,以前美苏两国能真正坐下来谈判的关键因素是核武器,核互相威慑构建了“冷和平”。现在中美之间真正能坐下来谈判的基础,基辛格认为是人工智能。这是他眼中AI对国际政治的意义。
基辛格在采访中曾说,中美都忍受不了战争的代价,因为等分出胜负的时候,世界可能就不存在了。既然如此,就要研究和平共存的问题。首要的就是对话。中美都是核大国,两军对话非常重要。要不说美国短视呢?你又制裁中国国防部长、又想对话,世上哪有这种道理?
基辛格就是为对话而来。他100岁了,中国人讲人情味,尊重老朋友,更重要的是,中国领导人高规格会见基辛格,就是要释放我们愿意对话的积极信号,愿意世界秩序恢复稳定,中国还是会继续担当和平发展的角色。
7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图源:新华社)
2、侠客岛:您谈到基辛格对AI的观点很有意思。有关王毅会见基辛格的通稿透露,双方谈的话题就有人工智能。最近侠客岛摘编了《纽约时报》报道,其中谈到美国为什么要掐中国芯片行业的脖子,在一些美国官员看来,这是遏制中国的重要杠杆。
郑永年:是的。各个大国都在寻找下一个能够主导世界的东西。基辛格认为是AI,我同意他的观点,我们有必要提升对AI的战略性认识。
人工智能对国家社会、内政外交会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一旦被军事化,不仅有可能激化国家间冲突,甚至可能对世界产生毁灭性影响。现在世界秩序得以维持的一个基本条件是不使用核武器,但AI可能会强化核武器,比如把AI运用到核武器上会发生什么?
芯片很重要,因为它对科技进步和人工智能影响太大了。在真正高端、用于AI的芯片领域,中美竞争可能会越来越激烈。当年世界“冷和平”是因为美苏之间都拥有毁灭对方的核力量,未来如果中美能在AI领域旗鼓相当,或许会有一个大谈判(Grand Bargining)的新基础出现。当年美苏大谈判的基底是核武器,包括承载核武器的导弹数量。气候、经贸、公共卫生……这些议题是日常交流,是维持联系,但还不是真正大谈判的基底。
历史上,地缘政治变迁往往跟技术变革相关,过去250年更是如此,是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地缘政治,而非经贸。近40多年来,因为经济全球化,大家总觉得技术会永远扩散下去,最终全球共享科技进步。现在呢?人家就在核心技术上卡你。
所以说关键核心技术要靠自己。大国崛起的真正标志是经济总量吗?不是。大英帝国打败大清帝国的时候,谁的经济总量大?对国际政治不要抱有幻想,还是要从现实出发。维护世界和平,首先要有维护和平的手段。“止戈为武”,首先你要有“戈”。
3、侠客岛:中方在会见美方人员时,反复提到的一个表述“美方错误的对华认知”,也就是把中国的和平发展看作威胁,而非共赢的机会。错误的认知会导致战略错判,美方的这种错误认知是如何形成的?
郑永年:我们要对西方文化、美国文化有清醒认知。美国的内政和外交是一体的,打压中国跟他们国内两党之间打压对手的手段类似。美国现在对中国几乎处于一种“猎巫”状态,极其恐慌。从以前美国对苏联的偏见、反共的麦卡锡主义,到现在的反华,都是一种集体恐慌。这种心态下还能有什么理性认知吗?!
集体恐慌下不可能有统一的对华政策。白宫、国会、军方、各州、党棍,都有自己的“对华政策”。国会是党争之地,有不同意见可以理解,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有差异也难免,可行政团队内部都缺乏一致性政策,这就匪夷所思了。比如现政府中,戴琪、耶伦、布林肯、沙利文,都有自己不同的对华看法。目前看,美国的内部行政矛盾还会继续恶化。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图源:网络)
某种程度上说,美国外交混乱和内部治理危机是同构的。以前尼克松、基辛格那一代被称为“出类拔萃之辈”(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但现在民粹主导,美国政治一片混乱,衰落得很快。如果一个世界最大经济体、拥有最强军事实力的国家,各类政治不理性力量叠加,后果会咋样?
中国一定要小心,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轻视或忽视美国。如果政府间沟通不稳定,两国的民间外交就要积极行动起来。
4、侠客岛:现在,中美关系徘徊在建交以来的低谷,像基辛格这样的百岁老人还要为两国关系奔走,美国知华派、友华派现状如何?有更年轻一代吗?我们说中美关系要有稳定性、可预期、有建设性,但现在美国动不动就搞法案、制裁、管制,这种情况下还有“可预期”的稳定空间吗?中国怎么破局?
郑永年:傅高义先生在生前跟我说过好几次,他那一代以及之后的年轻一代“知华派”经常到中国考察。现在没有了,都是在研究大数据。我注意到,由于美国把中国当作对手,美国各大智库都在“大转型”,把研究力量重点放在中国。这就造成很多不懂中国的人也跑来研究中国,真正懂行的人会被贴上“亲华”的标签受到排挤。
正如中国驻美大使谢锋所说,现在美国很多对华友好的人都“躲起来”了,不敢说话。一旦有对中国相对客观中立的人出来发言,马上会被美国的国内舆论群起而攻之,这是集体恐慌心态蔓延到民间的表现。有些人认为这就是新麦卡锡主义,尤其一些智库还喜欢录用极端反华、仇共的人。这个动向一定要高度关注。
应该说,现在的低谷期首先是结构性的,因为美国把中国定义成竞争者甚至敌人。但结构性并非决定性,即便是“修昔底德陷阱”,16次大国权力更迭发生了12次战争,也还有4次没有战争。中国要有定力,既不变成苏联,也不变成现在的美国,中国还是要追求中国特色的崛起之路。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安全、文明等几大倡议就很好,要坚持下去。
从俄乌冲突就能看出,世界范围内“第三力量”崛起得很快。欧盟在争取一定程度的战略自主,东盟明确说了不想选边站。从三个全球倡议看,中国可以成为世界“第三力量”的支柱。
采写/无忌
编辑/九段、点苍
来源/侠客岛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