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阁有几个光之翼(禁阁的所有光之翼都在哪儿)
2024-04-11
更新时间:2024-04-11 08:19:30作者:佚名
来源:环球时报
只要对国际关系有所关注的人,都很难不注意到这几天在北京进行的密集外交活动——以4月9日为例,这一天同时出现在北京的既有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美国财长耶伦,也有越南国会主席王庭惠、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等周边国家政要,还有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总统西米纳这样来自太平洋岛国的元首。接下来,德国总理朔尔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都准备登上前往中国的飞机。
有舆论认为,单单是美俄高官同时出现在北京本身,就凸显出中国的分量。而仔细看,不只是美俄,还有德国这样的老牌西方国家,以及诸多发展中国家。这当中有与中国长久保持了高度互信和传统友好的邻国,有与中国存在分歧、甚至视中国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的大国,还有被不少外界舆论视为与中国存在某种“制造业竞争”的新兴经济体。这样丰富的外交格局在当今世界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尤其对于一个拥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大国来说。有美国媒体将之形容为一种“艰难平衡”,但这明显格局小了。
4月6日,耶伦抵达北京后,在老川办用餐 图:玉渊谭天
如此多的政要几乎在同一时间现身北京,这一具体场景的确有一定偶然性,它并非刻意安排,但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必然结果和生动体现。这几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中国始终坚持和合共生,在国际上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同时以自身开放和强劲发展动能为各国提供一片广阔发展空间,对各国来说,与中国交往可谈的多,谈得开、谈得来,谈完能落到实处。中国人做事很务实,我们支持或反对的,都是具体的行为和思维,从不针对任何国家,也不会给对方贴上标签、划分敌我,所以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来的都是客”。
反过来讲,为什么包括美国媒体在内的一些外部舆论,会认为这是一种“艰难平衡”?这原本应当是国与国交往的正常逻辑,如今却被视作“艰难”,恰恰反映了当前存在于国际关系中的不正常状态。同样在这几天,华盛顿也挺热闹的,美日峰会、美日菲峰会等接连登场,另外英国外交大臣也正在美国访问。仔细看这些活动,被提及最多的是“遏制”“联盟”“侵略”“保护”等字眼,不用凑近也能闻到一股火药味。如果国与国的关系都要以“我们”和“他们”来划界,什么好处都要自己占尽,怎么可能不失衡呢?
美俄高官同时出现在北京凸显出中国的分量,图为中美俄国旗
的确,中国开辟出当前的外交格局很不容易,靠的不是耍嘴皮子,也不是拉帮结派,而是自己用一点一滴的实干去推动互利合作。这里没有“盟友”,只有朋友。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政要主动要来访问中国,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绝不仅仅只是因为中国的体量大,更是因为中国的理念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即使是作为“美国的朋友”的许多西方国家,它们虽然在表态上更谨慎一些,但对华合作的实际步伐却并未停下来。实际上,就连美国自己,也无法真正拒绝互利共赢的吸引力。
对中国来说,我们不搞小圈子,却在努力推动190多个国家携手组成一个人类社会的大家园,这样的格局或许令一些西方政治精英难以想象,但无论他们喜欢与否,未来都将不得不接受一个多极世界的现实。中国外交的忙碌还会继续下去,这是一种真正促进对话交流、推动合作共赢的忙碌,而那些致力于煽动冲突、希望从中渔利的“外交”,无论在当时有多么喧嚣,最终都将被证明只是一场虚幻。
延伸阅读:
拉夫罗夫和耶伦同时出现在北京 耶伦警告"援俄"中企
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邀请,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于8日至9日对华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就中俄建交75周年背景下双边关系发展、各领域合作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交换意见、协调立场。路透社称,拉夫罗夫此访可能为俄罗斯总统普京5月访问中国铺平道路,这将是普京今年3月连任后的首次出访。中国学者表示,中俄外交高层此次互动发生在美西方加紧遏制中俄的背景下,它们试图让中国和俄罗斯拉开距离。美国和俄罗斯媒体8日注意到,拉夫罗夫的访问和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的访华日程部分重合,后者于4日至9日访华。巧合的是,两人8日都在北京。美国“商业内幕”网站称,耶伦此行对美中关系采取了温和的语气,但对中俄关系措辞尖锐,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在8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关于美方指责“中国加强对俄罗斯支持”的问题被屡次提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有关国家不应抹黑攻击中俄正常的国家关系,不应损害中国和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更不应向中方甩锅推责,挑动阵营对抗。中方将采取坚决措施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图为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资料图(图/塔斯社)
“世界不会围绕美国的问题和愿望而旋转”
俄罗斯外交部8日一早就通过社交媒体预告,中俄外长将谈论乌克兰危机和亚太地区局势等“热点问题”,引发媒体特别关注。8日下午,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拉夫罗夫和王毅会谈的照片。
《俄罗斯报》称,拉夫罗夫定期访华早已成为良好传统。在担任外交部长期间,拉夫罗夫曾20多次访华,不仅到过北京,还到过中国其他举办各种国际会议的城市。
法新社说,拉夫罗夫上次访华是去年10月到中国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俄总统普京也参加了该论坛。“近年来,中国和俄罗斯深化了外交关系,利用两国日益增长的友好来制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俄罗斯REN电视台报道称,拉夫罗夫与中国同事的讨论不仅是志同道合者之间的对话,更是朋友之间的对话。在拉夫罗夫抵达前,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也抵达北京,她用与俄罗斯友好的后果来“威胁”中国,但没有成功。文章称,以交替使用奉承和威胁的方式对待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是无用的。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和平与合作,在这一点上北京和莫斯科非常接近。
西方媒体一如既往带着警惕的眼光紧盯俄外长访华,拉夫罗夫和耶伦同时出现在北京,让这种警惕感更加强烈。“美中关系似乎正在升温,但俄罗斯仍可能是症结所在”,“商业内幕”网站8日以此为题报道称,尽管经济是耶伦此次访华的首要议题,但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可能是华盛顿和北京关系中“最棘手的问题”。耶伦在北京表示,她相信,在过去一年里,美国和中国的双边关系“已经建立在更加稳定的基础上”。但她同时警告称,在乌克兰战争中援助俄罗斯的中国公司将面临“严重后果”,任何为向俄国防工业基地输送军用或军民两用货物等重大交易提供便利的银行,都有可能受到美方制裁。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在乌克兰问题上,中方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推动政治解决。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和当事方,我们没有也不会做从中渔利的事情。中俄之间的正常合作不应受到干扰和限制,中方一贯反对非法的单边制裁。
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秘书长王晓泉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1991年到现在,中美关系起起伏伏,美俄关系起起伏伏,但中俄关系一直持续健康向前发展,这说明中俄关系发展有深厚的内在基础和内在逻辑,不会因为美国的“博弈”而停滞或者逆转。中俄双方互有需要,经济互补性很强,且在安全上互为战略纵深和战略后方。如果任何一方为了迎合与西方关系的需要而损害另一方的利益,最后两国都会得不偿失。
俄罗斯联邦新闻社8日称,俄政治学家什伦金娜认为,拉夫罗夫的中国之行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平衡因素,其与美国财长耶伦的访问平行。近年来俄中关系不断加强,两国高级官员定期互访证实了这一点。同时,拉夫罗夫的访问也为普京总统可能访华奠定了基础。该专家说:“这将是俄总统连任后的首次外访。很明显,这将成为俄罗斯外交政策优先方向和任务的标志。拉夫罗夫的访华再次提醒我们,世界不会围绕美国的问题和愿望而旋转。”
4月4日,耶伦抵达广州时,背着她的斜挎包与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廖岷握手 图:玉渊谭天
“中国是否参加是关键”
俄乌冲突持续延宕,依然无解。彭博社8日援引知情消息人士的话称,瑞士计划于6月中旬召开乌克兰问题和平峰会,届时将有80至100个国家与会,主要来自“南半球国家”。消息人士称,重点是中国是否会参加,因为这对瑞士来说是使其倡议赢得信任的关键。香港《南华早报》此前报道称,中国和瑞士坚持邀请俄罗斯参加在瑞士举行的会议,双方都认为,没有俄罗斯参与谈判的方案不现实。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7日表示,如果美国国会不批准对乌的600亿美元军事援助计划,乌克兰将输掉与俄的战争。《华盛顿邮报》同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特朗普有一项计划,如果他在总统选举中获胜,他打算让乌克兰割让克里米亚和顿巴斯边境地区给俄罗斯,以结束冲突。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顾问波多利亚克8日在社交媒体发文称,特朗普的设想是“政治天真”。
4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在广州会见美财政部部长耶伦
西方国家退出俄罗斯前五大贸易伙伴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7日报道称,根据该媒体对俄罗斯联邦海关总署和其他国家统计局数据的分析,美国和欧洲2022年因乌克兰问题与俄罗斯发生争执后,大幅减少了与俄的贸易往来,世界贸易秩序被彻底颠覆。2023年,西方国家完全退出俄罗斯前五大贸易伙伴的排名,中国、印度、土耳其、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填补了名单,约占俄罗斯2023年贸易总额的60%。报道称,据统计,2023年俄罗斯对外贸易额达到7101亿美元,其中亚洲国家占51%,欧洲占23%,中东占11%。中俄贸易额在2023年达到2401亿美元;印度以649亿美元排名第二,去年与俄罗斯的贸易额几乎翻了一番。
俄罗斯《消息报》引述对俄驻华商务代表达赫诺夫斯基的采访称,俄罗斯国内对中国的机床、道路建设设备、交通工具、各种电动仪器等的需求快速上升,已不是秘密。但是,密集填补空缺的现象已成为去年的事,不应期待再次出现这种骤增。不过,2024年俄罗斯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预计将会增加。
俄罗斯“区域政策”基金会主任叶夫根尼·扎布罗金对俄联邦新闻社说,经济也是拉夫罗夫访华讨论的主要议题。他说:“这是我们与中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明显,我们的经济仍然面临一定的压力,所以重要的是推进新天然气管道‘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建设。”
香港《南华早报》7日提出,俄罗斯官员近期的表态显示,俄罗斯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的发展热情高涨,意欲将其与俄方主导的欧亚经济一体化进程计划结合,后者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失去了团结”。分析认为,与北京合作可以帮助俄罗斯打消中亚邻国的安全疑虑,还可以极大地改善该地区在贸易和运输方面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