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广西一小伙为考清华参加14次高考,复读时父亲去世,最后考上没?

更新时间:2023-05-07 16:30:57作者:佚名

广西一小伙为考清华参加14次高考,复读时父亲去世,最后考上没?

闷热的教室里,嗡嗡作响的旧风扇,考生脸上流下的汗珠,偌大的考场安静到掉一根针的声音都清晰可见,这些场景组成了二〇〇九年的高考现场。

而唐尚珺却坐在座位上抓耳挠腮,看着面前丝毫不认识的数学题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到底是交白卷上去还是乱写一通交上去?

就在他思考的空档,旁边的同学正在奋笔疾书,手速快的几乎要写出残影,因为墙上表的指针已经走到了十一点二十九了,考试即将结束!

高考后的选择

“考试结束,请各位考生停止答题……” 唐尚珺踏着机械冰冷的女声走出教室,脸上的汗珠还未落下,眼泪先落了下来。

这就是唐尚珺的高考经历,痛苦、焦虑、难过充斥着他的内心。

毫无疑问,这次考试是失败的一次,至于为什么会失败,也许唐尚珺自己也不知道。

在初中被称为学霸的他为什么会成为如今的“学渣”?这还要从他踏入钦州二中说起。



唐尚珺母校钦州二中

唐尚珺从小到大都被称为村里的三好学生,从小在村子里都是名列前茅的学生,从来没有受到过成绩的打击。

从小就被村里的人称为是“最聪明的学生”,因为脑子灵光,加上身边人从小到大的鼓励,唐尚珺小升初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了村里面考到乡里面最好中学的第一人;

又从乡里面最好的学校,考到了市里面最好的钦州二中。

可谓是一路顺风顺水,从没遭过打击,但是来到市里面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市里面好学生聚集成云,多如牛毛,数也数不过来,而唐尚珺只是从一个小乡村里面走出来的学生,怎么和这些从小到大都接触着最好的教育资源的学生相比呢?

所以唐尚珺的分数一路下滑,一度成为了班里“最差”的那一批学生,成绩当然一直是班里垫底。



唐尚珺

直到2009年的高考成绩出来,唐尚珺才如雷轰顶的清醒过来。

就这成绩,连一个最被大众所嫌弃的三流大学的分数都够不上,更别说清华大学了。

至于为什么唐尚珺的目标是清华大学,我们都很好奇,那就从他出生的小乡村里去寻找答案吧。

唐尚珺出生的广西小乡村里面,消息闭塞,人们整天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十分规律。

村子里人们唯一知道的学校就是在电视上看到的顶级学府,人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省内还有好的大学,只能通过电视来给自己的孩子定下高考目标。

所以自然唐尚珺就人云亦云的随着大多数人把高考目标定在了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

当然这个目标肯定是不能向外宣告的,所以他一对外称自己要考到中科大。



清华大学资料图

村子里的人也没放在心上,毕竟还是要顾自己的温饱,至于学生的事,考上就去上,考不上就回去种地。

这是当时大多数学生的命运走向。但是唐尚珺却不,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复读。

因为家里的父母都是农村劳动,没有什么钱,家里还因为超生超育被罚了一大笔钱,父亲只能选择种甘蔗来供养家里的孩子读书。

二十天后成绩下来了,唐尚珺说要复读,父亲沉默良久,第二天把钱凑齐给了唐尚珺,让他去复读。

临走前交代他要好好学习。

唐尚珺就开始了自己的高四生活,班里很多复读生,气氛当然十分压抑,唐尚珺却没有感到压抑,依旧按部就班的学习。

当卷子上不停的出现大片大片的红色叉号,他还是坐不住了,但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第二次高考比第一次多了几十分,唐尚珺考了405分,民办三本学费太贵,大专不想读,这怎么办?

唐尚珺又想到了复读,但是这一次父亲无论如何也不同意唐尚珺复读,没别的原因,家里供不起了!

可令人奇怪的是唐尚珺这次竟然没有反抗,就去南宁上“大专”了。

“逆子”的人生选择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唐尚珺不可能去乖乖上学,那么心高气傲的一个人,怎么会轻易说放弃,很多人好奇唐尚珺到底去干了什么?



何汉立拍摄以唐尚珺为主角的纪录片

暂且放下这件事情不谈,我们来看一看唐尚珺的另一场奇妙经历。

2012一年,唐尚珺迎来了登上荧幕的机会,这次经历也让他直面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在这一年,唐尚珺阴差阳错的和初中同学何汉立碰见了面。

何汉立是一名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知道唐尚珺的复读经历之后,当机立断要拍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

何汉立心中窃喜,这个题材肯定能轰动市场。他的判断没错,果然纪录片出来之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大家的意见倒成两派,争执不休。

2014年,唐尚珺带着初中同学何汉立回家拍摄纪录片。



唐尚珺

大巴车走过平坦的柏油路,穿过树林的颠簸小路,终于到了家,还是记忆中的那样。破败、狭小、难堪。

父母都已经60几岁了,可是看上去比同龄人都老了许多,唐尚珺的母亲白发苍苍,一点也不像是60多岁的人,反而看起来像是80几岁的沧桑老人。

唐尚珺看了之后也忍不住落泪,对着镜头有些忏悔的说:

“我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从小到大都相信知识可以改变我穷苦的现状,可是你看,还是那个样子。”

这个春节他过的并不快乐,反而是从小到大最羞愧、憋屈、心酸的一个春节。

他给母亲一些生活费,虽然不多但是母亲高兴的合不拢嘴,但是之后又哭诉道自己没有给儿子讨到一个好老婆。



唐尚珺父亲

唐尚珺含着泪安慰母亲,告诉她已经拜了神仙,神仙会保佑他找到好老婆,成为有钱人的。

父亲决定休息了,因为家里的孩子都工作了,他终于可以放下这些个苦难的活计了。

也终于不用每天操心粮食的长势,不用每天心惊胆战的害怕甘蔗卖不出好价钱,不用担心地里的收成不好,孩子们没钱交学费。

唐尚珺什么也没说,默默的把家里的所有重活都干完了。他说这样能让他心里的负罪感少一些。

过完春节,唐尚珺又回去复读了。

没错,和大家当时的猜测一样,当时的唐尚珺没有去南宁上学,而是背着父亲偷偷去复读了。

这一复读,到现在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五年的时光岁月轮回,在这场人生选择中,唐尚珺似乎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大龄考生复读之路

2017年,537分,唐尚珺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

每年上涨的分数,让唐尚珺心里充满了勇气,他还要再战一次。

而让他受到鼓励的不仅是每年上涨的分数,更是自己的同班同学吴善柳。吴善柳也是30多岁,复读了8年,而这一年,他终于成功了。

2015年,587分,收到吉林大学录取通知书,不去。2016年,625分,中国政法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录取了他。



唐尚珺与父母在政法大学前合影

但是也就是这一年,父亲被查出来肺癌,唐尚珺自觉亏欠家人,于是拿着何汉立帮他申请的路费,带着父母去了北京。

他们爬长城,吃烤鸭,还带着父母来到了中国政法大学门口,纪片到这里结束,但是唐尚珺的复读之路还没结束。

身边的人都在劝他,他也开始犹豫了,但是还是坚持复读。

复读的原因很简单,一个学校的复读生补助政策吸引了他。

上面写的很简单,考上清华大学有着几十万的奖学金,而且回去复读还不用自己掏学费,学校先奖励几万块钱,随后每个月还给补贴,这不是找上门的好事吗?

唐尚珺又复读了,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清华梦,更是为了那笔钱。



大学补助政策

在这次复读中他甚至还谈了个女朋友,但是最终还是因为吵吵闹闹最后分手,当然高考失败,没有考上清华。

此后,唐尚珺继续复读,直到2021年。

2021年,他获得了591分的高考成绩,但清华录取分数线是681分,考的分数还是不够。

唐尚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感,是自己还不够努力吗?一次不好,再来一次,没达到目标,再来一次,还是不行就再来一次。

就这样,唐尚珺一年一年的高考,最终成为了人们口中的“高考钉子户”,这个名字其实并不好听,唐尚珺心里怎么想,我们其实并不知道。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曾经他一直想跑出去的小山村现在换了另一种方式将他困在其中。

像是一块大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来气。就在他复读期间,父亲也去世了,母亲也不再多管,只要他自己开心就好。

随着唐尚珺考试的次数越来越多,他也逐渐被人们熟知,当然也引来了不少争议。

到底是生活的懦夫还是勇士

唐尚珺复读14次的事情一致被人们讨论着,有人认为他太自私,太懦弱,看不清楚局势,当时那么好的大学给他发来录取通知书,为什么不接受?

而且这种行为还会占用其他学生的上学名额,是不道德的,是可耻的。

确实是这样的,高考录取就是一个坑里一个种子,他拒绝了录取,就等于是拒绝了入学资格,当然也就让一个本来能够上学的学生被挤下去了。



唐尚珺录取通知书

还有另一种说法,他们觉得无可厚非,高考就是用来追逐自己的梦想的,所以多考几次也没关系,只要最后的结果是好的就可以了。

网友们各执一词,因为这件事请争执不休。

但是当事人没有太多的情绪波动,好像这一切与他无关。

但是唐尚珺后悔吗?应该也是有过后悔的时候的,他曾经也说过“觉得自己没有在正确的年纪了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还是会后悔的。”

但是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吗?来不来得及其实都不由我们评价,最重要的是,唐尚珺自己怎么想。

时间总是催人老,在他几次复读的过程中,父亲去世,母亲变得更加苍老,自己也在高考中逐渐蹉跎了岁月,从一个青春洋溢的少年变为了已经有白发的中年人。

也许每一种选择都有应该要承担的后果,但这个后果是不是能承担得起呢?我们不得而知。

人生就像是一场棋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厮杀中,每一步都显得格外重要,错一步会死吗?不会,但是它可能让你以后的棋子满盘皆输。

有人会说哪又怎么样,还不是好好活着。对啊,哪又怎么样?日子总是要过下去,此身入局,落子无悔。

去年,他以597分被上海交大录取,但他觉得护理专业专业不适合自己,于是又放弃了。

2023年高考将近,不知道这一次他能不能够完成心中所愿,我们非常期待。



唐尚珺多次高考的成绩

希望大家都能够在合适的年龄里做出合适的选择,并且大步的往前走。不顾及旁人言语,大胆的去走自己的夜路。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完-

编辑 | 阿琰、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