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河南抗旱:被堵住的“最后一公里”(河南抗涝事件)

更新时间:2024-06-27 11:05:52作者:未知

河南抗旱:被堵住的“最后一公里”(河南抗涝事件)

河南下雨了。

6月22日9时,河南省气象局解除干旱橙色预警,一个小时后,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解除抗旱四级应急响应。不过,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市周口市村民齐婷仍有些担心,“这次雨下得特别小,湿湿地皮”。

5月以来,粮食大省河南经历罕见大旱,降雨量比往年平均值少了70%以上,半数以上的气象监测站点达到了中旱以上等级。旱天里,许多农民在机电井口昼夜排队,抽井打水。齐婷也一样,她给自家的地浇了两遍水,种下去的玉米已经出苗了。

在机电井排队,是因为齐婷家地头附近的机电井坏了。为了抗旱保苗,齐婷花了1000多元置办了喷枪和水管等灌溉工具。然而,“买得怪齐,有啥用”,没有能用的井,灌溉时间一拖再拖。

“俺这儿11口井,都是政府给俺打的好井,恁好的井用不了。”在记者随机走访的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齐海乡,村民刘琳也因为机电井犯愁。

机电井是指有水泵、电力配套的水井。《中国新闻周刊》现场查看发现,11口机电井的地埋线等部件存在不同程度的断裂、损毁。尽管村里连年上报,问题仍没能解决。村里的几百亩地,只能靠村民自己打的4口没有水泵和电力配套的裸井灌溉。



(刘琳所在的上蔡县齐海乡,一口印着“国土资源·土地整理”的机电井,地埋线已断裂多年,始终没有得到维修。机电井旁,村民已经播种了大豆,因为缺水而没能出苗。)

夏播的当口,分秒必争。河南积极调配抗旱水源,开闸放水。河南省应急管理厅防汛抗旱处处长杨文涛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中型水库及河道供水正常,地下水源较充沛,能够满足抗旱需求。

不过,《中国新闻周刊》采访得知,在此轮旱情中,尽管水源能满足抗旱需求,但在河南一些地方,由于以机电井为代表的农田水利设施建后管护陷入困局,抗旱被堵在了“最后一公里”。

易损难修

于建兴83岁了,骑着小三轮,带着老伴,在上蔡县的乡间小路上行驶,三轮车上拉着一台坏了的柴油发动机。

“俺地边上的机电井,不知道啥原因用不了。”儿女都外出打工了,于建兴和老伴种了两亩多花生,旱天里靠发动机带动水泵,从裸井抽水。发动机一坏,老两口急着去镇上找人维修。



(驻马店市上蔡县,83岁的于建兴骑着三轮车,带着老伴儿,匆匆往镇上赶。他家种了两亩花生,大旱中,田里的机电井不能使用,他得用柴油机带动水泵,在裸井里取水。但柴油机也坏了,孩子在外打工,老两口只能自己去镇上找人维修。)

早些年,于建兴村里并不仰赖机电井,灌溉主要靠裸井。1995年,为了抗旱减灾,河南省开始大力发展平原井灌。井多是裸井,需用柴油或汽油发动机带动水泵抽水。因高昂的油耗成本,1998年起,电力配套也逐步跟上,机电井开始取代裸井,成为当地最常见的农田水利设施之一。

2016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原农业部、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农村机井通电工程2016—2017年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17年底,新增和改造通电机井227万个,实现平原地区机井用电全覆盖。

许多村民如今习惯了在机电井刷卡取电灌溉。然而,在旱期急需抽水灌溉的时候,一批机电井的问题却暴露出来。

齐婷和相邻的农户多次报修,但维修人员的回复总是“往上报了,再等等”。刘琳也说,机电井坏了多年,村支书连年报修,2023年县里曾来人看过井,但问题至今没解决。

“空气开关丢失”“农用器械操作不当损坏”“设备未安装”“高压未搭火及变压器缺失”“地埋线损坏”⋯⋯据驻马店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给《中国新闻周刊》的资料,造成机电井故障的原因各式各样。



(驻马店市上蔡县地头常见的裸井,大旱时节,要保播种、保青苗,相比易损难修的机电井,裸井成了许多农民的依靠。根据地下水位的不同,这些裸井深度通常在20米到70米不等。本文摄影/本刊记者 王宇)

上蔡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银朋告诉记者,机电井的地埋线很容易被作业的大型农机设备剐断,暴露在外的部件还容易在下雨时泡水,有些电缆、设备被偷盗,甚至有时村民还会因为彼此之间的矛盾蓄意破坏机电井。

驻马店市农业农村局农田科科长任慧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水利、农业、发改、国土资源、财政部门都有机电井项目资金,都能打井。2018年,随着机构改革的推进,这些机电井归口到农业农村部门。

王银朋说,以前修建的机电井,设计使用年限在5—10年,一批机电井移交给农业农村部门的时候,已经到了报废年限。

比如刘琳村里11口井,上蔡县农业农村局农田股股长康高魁从记者提供的图片判断,它们修建于2011年前后,很可能已经到了报废年限,维修价值不大。“从去年开始,机电井的设计使用年限才提高到15年。”

上蔡县农业农村局另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达到报废年限的裸井,约有70%仍能正常使用,不能继续使用的,村集体通常会选择填埋。而机电井比较棘手,要分情况处置,维修队通常会取出水泵检查,如果没有继续维修的价值,就改成裸井给村民继续使用。

除了使用年限,有的机电井则是因为故障问题本身难以解决,不好修理。豫东某乡镇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底部淤积、水管错位等问题尚可解决,如果潜水泵坏在井里取不出来,“根本没法修”。

冯飞是上蔡县一家机电井维修公司的负责人,通过招投标承揽高标准农田的机电井配套项目。冯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机电井的检修分为两部分:电表、低压线、高压线由电力公司负责,而地埋线和水泵则按照是否过保,由承建方、厂商或他们这类维修公司负责。

最难修的是水泵。水泵的质保期是8—10年,如果水泵还在质保期内,由厂商负责。过保后,则由县政府出资请专业公司检修。水泵设置在50米深的井底,输水依靠每节长3米的金属管道累叠,从井底一直延伸到井口。如要检修水泵,需要吊车作业,先把金属管道一节一节拆卸下来,再吊出水泵,一次拆卸费用就要1000元。

通常来说,最常坏的是地埋线,理论上修起来也最简单。冯飞说,可以使用探测器探测地埋线的位置和破损情况。破损点位确定后,工人开槽取线,电工接电后再复位。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修地埋线也是困难重重。“用井才会发现井坏了,要检修,这时候庄稼已经种下去了。”上蔡县农业农村局前述受访者说,地埋线埋在耕地里,要维修,就要开一米深的槽,会破坏庄稼,村民常会向维修队要赔偿。但机电井本就是惠民工程,县里并没有赔偿款的预算。

驻马店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给《中国新闻周刊》的数据显示,本轮抗旱,截至6月17日,上蔡县摸排整改了5个镇8个村的机电井故障,共有71口机电井存在问题。

但上蔡县共有13个镇、9个乡,上万口机电井。摸排进度尚不到四分之一,刘琳所在的齐海乡就还未摸排。

摸排进度缓慢,有多方面原因。“不能耽误农民播种、浇地,这是我们工作的底线。”王银朋说,夏播是最需要抢农时的,而一口井的摸排整改长则需要5天,“用裸井抽水,哪怕累一点,贵一点,先把地种上要紧。”

此外,农忙时节,工人也难招。冯飞说,农闲时,工人的工钱一天150—200元,现在300元一天也不一定招得到人。

最难办的还是资金。冯飞说,机电井建成验收后,承建方只能拿到97%的工程款,剩余的3%作为质保期内的维修资金,只有质保期结束才能结算。由于中央、省、市三级财政按照6:2:2的比例出资建设高标准农田,质保期内的维修有项目专项资金做后盾。

而过保后,维修资金主要由县一级财政承担。“都是小维修,工程款不高,十万八万的,县里结算得比较及时。”冯飞说。

不过,这些只需要“小维修”的机电井都是近几年建设的新井。王银朋说,机电井损坏非常频繁,以地埋线为例,耕作时可能会被农机损坏,农闲时则可能被老鼠啃咬。如果要对现存的所有机电井进行及时维修,代价非常高昂。

与此同时,县里没有维修管护机电井的专项资金。“我们县财政比较紧张,2023年财政收入13.91亿元,主要用于保障基本运行。”上蔡县农业农村局前述受访者说。

管护的责任

看着机电井,刘琳干着急。她想不通,既然维护这么难,当初为啥不干脆建更简易的裸井,急用水的时候,大家可以用自备的水泵抽水。眼前这种机电井,预装的水泵把井口堵得严严实实,一旦出现故障,自备的水泵也进不去,反而沦为摆设。

游斌是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湖南工业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他在调研中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后机电井损毁、闲置的情况普遍存在。他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设施布局没有与农民需求精准匹配好,部分项目只管主体建设,但是对配套附属设施建设重视不足;其次,农民在建设的过程中参与度不够,“他们不一定会把这件事当成自己的事情,部分农民甚至会简单理解为政府的事情,想着反正坏了也会有人维修,容易出现不当使用的现象”。

游斌说,农田配套设施毁损的另一个原因是“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长期存在,地方对于高标准农田管护维护的长期性、复杂性考虑不多,“尤其是涉及复杂设备和仪器的,管护资金筹集渠道、分担比例不明确,基层财政难以独自承担后期管护经费”。

“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这是2020年11月出台的《驻马店市农田建设工程建后管护试行办法》(下称《办法》)确定的管护原则。驻马店市农业农村局耕地质量监督评价科科长朱敬勋说,按照此原则,机电井管护的责任主体是村民和村委会,管护方式是村民自治。

但这套管护办法在实践中遇到了麻烦。

多位受访者表示,驻马店历来都是涝重于旱,村民日常甚少使用机电井。而设备使用频率越低,越容易在闲置中出现各种问题,这些小问题又很难被及时发现,最终会在干旱来临时成为大问题。

此外,“管护”与“维修”界限模糊。按照康高魁的理解,“管护”包括巡查、辅助农户用电,还包括请村里的电工维修小的线路故障,以及及时向乡镇和县农业农村局报修。

康高魁说,使用频率低的情况下,村民的管护意识淡薄,村集体内部很难形成管护规则。再加上村集体没有收入,没人出资维修机电井。此外,管护人员都是义务劳动的“热心肠”,小部件损坏了,往往是他们顺手垫资,久而久之,谁管护谁受损,村民的积极性就更低了。

游斌建议,对于机电井维护,应该加快建立以“县级政府主导、乡镇负责、村为主体、受益共担”的机制,“政府建完后完全不去管理,直接交给村集体肯定是不行的”。

2016年,河南开始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将商业保险引入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领域。

豫东地区某市级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机电井保险保障的是机电井及配套设施因为意外事故造成物质损坏后需要维修或更换而产生的费用。推广该险种业务以来,该市已有三个县区的农业农村局进行投保。

上述负责人提到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维修技术人员一般是地方指派,到场查看故障原因后,需要先行垫付购买零件或设备的资金,其后保险公司核准属于承保范围后予以报销,“如果长时间垫付或者报销不到位,维修人员可能没有动力(到场维修)”。

而报销能不能到位,部分取决于保险公司是否收到地方政府足够的保费。据该负责人了解,确实存在部分地方政府因财政资金紧张,未及时交足额保费的现象。

上蔡县农业农村局前述受访者表示,上蔡县也在积极尝试引入保险公司,但按照每亩地四五元的报价,上蔡县共有约150万亩耕地,一年保费需要750万元,价格太高。此外,他们也怀疑像今年这样需要大面积抢修的情况,保险公司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保障。因此,还在与多家保险公司商谈。

“农户有意见的都是机电井,反而是裸井群众意见小。”上蔡县农业农村局前述受访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建议将机电井都改为裸井,“可以为村集体加配发电机组和喷灌设备,既节省资金,又方便群众保管使用。”

他进一步说:“理论上,老百姓一刷卡就能用机电井浇地,但实际上,机电井能否使用涉及变压器、高压线路、地埋线、变电箱、电器零件、水泵等多个环节,哪个环节出问题,机电井都不能使用。”他认为,农村的管护现状与机电井这样精细的设备并不匹配。

机电井到底应该怎样建设,才更匹配农村的现状?游斌认为,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需求是最清楚的,但是很多情况下,项目开展的前期阶段对农民需求的调研是不充分甚至欠缺的,“有的项目设计单位对农民的主体地位缺乏足够的重视,也忽视了不同区域农村需求的差异性”。

打通“最后一公里”

河南省的地势西高东低,驻马店刚好处于中间过渡带,降雨量中等,大多数年份风调雨顺。但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驻马店去年涝、今年旱。当地政府一位受访者告诉记者:“极端天气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河南省水利系统一位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河南是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一方面,河南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汛期水量丰沛,枯季水量稀少,全省汛期水资源量占全年的60%—70%;另一方面,河南的水利设施确实不够多,留不住水。

在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刘天学看来,长远来看,要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更好地抵抗旱情,仍需要积极利用地表水,“如果还是靠井,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大的漏斗”。

2021年,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曾进驻河南,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当时,河南农业超采地下水突出的问题曾引起督察组的注意。

数据显示,河南省2019年地下水开采量112.5亿立方米中,农业灌溉用水占半数以上,超计划取水约20%。全省超采区总面积一度达4.4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四分之一,已形成安阳—鹤壁—濮阳—新乡、武陟—孟州—温县、杞县—通许等三大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漏斗区,2019年地下水平均水位较2016年下降0.67米。

河南省水利系统前述专家说,在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的背景下,要是继续挖井,牺牲的就是环境。应对旱情,应该通过加大水利工程的建设,解决河南的缺水问题。

“现在,河南的问题是‘盆’小了、‘缸’小了,蓄不住水,应该把‘盆’和‘缸’做大一些,通过修水库、扩容,把水都储存住。”这位专家说,近几年,河南已经准备开工建设一些水利工程,例如前坪水库灌区、出山店水库灌区等,未来应该再建设一些中小型水库灌区,并对年久失修的中小型水库灌区进行改造,解决旱期缺水的问题。

驻马店有26个大中型灌区和186座大中小型水库。不过,驻马店市水利局农村水利水电科科长李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些灌区基本建成于20世纪50—70年代,支渠和农渠破损严重,尤其是“75·8”特大洪水后,灌区几乎尽数被冲毁,很难再发挥灌溉作用。

复建工作从2005年重启。在驻马店境,中央财政支持了3个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和3个5万亩以上重点中型灌区的复建。2021年后,驻马店又为4处大中型灌区的续建争取到了一些资金支持。目前,大中型灌区的干支渠由水利部门负责维护,支渠以下的斗渠、农渠、毛渠和小灌区等由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维护。

事实上,这也是河南省内一批灌区的缩影。河南省农科院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副院长卢为国在调研中发现,河南农村的水渠,相当大一部分还是土渠,“里面长草,影响水流速度,灌水和排水都会被阻挡”。

河南省水利系统前述专家也表示,在河南中小型灌区的损坏现象也很严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由于承包到户,对于渠道的维护变得不便,农户也没有积极性。

而无论是维修还是新建灌区,对农业大市、农业大省来说,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李杰说,新建灌区,中央财政占出资大头。而据驻马店市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主任董新华观察,因年度投资额有限,项目不只是全省各地竞争,更是全国各地竞争。

“都在争灌区的名额,驻马店不占优势。”李杰说,论降水量,比起一年只有四五百毫米的豫北地区,驻马店“说高不高、说低不低”;论水源,平原地区也不占优势。通常来说,资金更倾向黄河灌区这种有水源优势的区域。

这种形势下,像驻马店这样的城市,更注重争取资金续建、改造既有灌区。数位专家指出,要更好地利用地表水灌溉农田,尽可能减少对地下水源的依赖。比如,刘天学说,要“打通大河道的水进入农田‘最后一公里’,使得水渠能够连到农田,农民把水泵往水渠里一放,就可以用地表水灌溉”。

不过,这个灌溉系统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驻马店市政府提供给《中国新闻周刊》的资料显示,6月6日,驻马店市已提出申请,请求拨付一笔2.53亿元的抗旱资金,用于新打抗旱机电井、修复抗旱水源灌溉工程等。

“驻马店是农业大市,财政本就紧张。”驻马店市政府前述受访人士表示,在极端天气多发的情况下,无论是防汛还是抗旱,都需要更多资金投入。

(齐婷、刘琳、于建兴为化名)

记者:王宇 张馨予 解雪薇

编辑:徐天

本文标签: 抗旱  灌区  水库  机电井  河南省  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