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rider是啥牌自行车 rockrider是啥牌自行车ST100
2023-08-15
更新时间:2023-08-15 12:53:19作者:未知
来源:环球时报
8月7日,一名意大利学者投书环球时报英文版,围绕意大利或不再续签中意“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传言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作为一名意大利人,这位作者真诚希望从符合意大利国家利益的角度讲一些心里话。但他也深知在当前西方的舆论氛围下,就“一带一路”合作说出真话可能面临的风险,因此提出用笔名发表这篇文章——显然,他的想法和意大利一些精英的想法不太一样。
意大利国旗 网络图
不管是在中国媒体还是在西方媒体上,用笔名发表文章或使用匿名的消息来源进行新闻报道,都属于行业惯例的范畴。路透社在其“标准与价值观”里规定“在必要时会使用未具名消息来源,因为他们提供的市场或公共利益信息无法公开”。《纽约时报》也在“为什么纽约时报使用匿名消息来源”一文中有这样的解释:“我们认识到,使用匿名消息来源有时对我们的新闻任务至关重要。消息来源者有时冒着职业生涯、自由甚至生命危险与我们交谈。”
这位意大利作者告诉环球时报:“鉴于亚历山德罗·奥尔西尼教授和前大使埃琳娜·巴西尔最近因表达了与意大利政治精英不同的理解和捍卫意大利国家利益的观点而遭受恐吓和诽谤,我宁愿保持匿名,并将在适当时候向意大利媒体表达我的真实性。”本报编辑部对此表示理解,最终同意用笔名刊发他的言论文章。关注此事的多位专家也认为,环球时报只是遵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尊重作者个人的意愿进行了最终发表。相关操作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无可指摘。
随后一些西方媒体的炒作恰恰证实了作者的担心。意大利媒体《蚁报》称在网络上搜寻却找不到该作者的个人信息,进而污蔑这是“制造假新闻”和“虚构人物”。该媒体还引用了该作者关于续签“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观点,但对此没有任何反驳或评论。法广也发表《意大利媒体质疑中国官媒用假人假新闻批罗马退出“一带一路”》一文,同样也只是把矛头指向作者身份。这些媒体均未对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提出不同看法,而只是揪着“在互联网上找不到作者信息”进行恶意炒作。这不禁让人怀疑,这些媒体花这么大力气想要“找出这个人”,是要“网暴”吗?
意大利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 资料图
看来,正是因为对意大利媒体有相当深入的了解,该作者才提出使用笔名的要求。作为一家媒体,环球时报当然更希望作者实名发表言论文章。但由于作者考虑到意大利当前不理性的国内舆论环境而坚持要求匿名,我们尊重了作者的要求。当前出现的这些抹黑炒作,也证明作者的顾虑是有其道理的。
其实,西方媒体自己经常使用匿名消息源或者笔名署名。2018年9月5日,《纽约时报》评论版刊出匿名作者文章《我是特朗普政府中的一名抵抗者》(I Am Part of the Resistance Inside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2017年,CNN在报道中引用反中乱港专栏作家“江松涧”(Kong Tsung-gan)的观点。事实上,署名“江松涧”的评论文章不止一次发表反华、乱港的煽动性言论,受到西方媒体引用和追捧。后来美国独立媒体“灰色地带”发现,这个Kong Tsung-gan原来是境外反中乱港势力、美国人布莱恩·帕特里克·科恩(Brian Patrick Kern)的笔名。另外,美国《华尔街日报》等媒体不止一次使用“匿名消息人士”的话,在新冠疫情、俄乌问题上对中国进行莫须有的构陷。
报道截图
难道“笔名”和“匿名”只是西方媒体的专利?它们使用就是保护受访对象、传达重要观点的必然需要,中国媒体使用就是制造假新闻?这是什么霸道双标逻辑?还是美西方媒体用这种手段造假惯了,才会把同样的逻辑投射到中国媒体身上?其实它们背后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试图抓住一切机会抹黑中国媒体,同时恐吓给中国媒体撰稿的各国人士,进而引发“寒蝉效应”,使他们在涉华问题上不敢客观、公正发声。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受到攻击并不是因为使用了笔名。这只是一个借口。真实原因是这篇文章给主导意大利政治和社会的亲美派以及美国人自己造成了不便,他们想不惜一切代价破坏意中经济合作。”这位作者在看到一些意大利媒体的反应后告诉环球时报。
这场意大利作者“匿名事件”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在对华攻击抹黑问题上,一些西方媒体已经歇斯底里、走火入魔,成为压制真相和理性声音的帮凶。西方媒体和一些所谓西方精英对不同声音蓄意蛮横打压,让读者更加意识到所谓“言论自由”不过是西方舆论场自我标榜的一个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