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大铁路被称为什么 西伯利亚大铁路被称为什么全长多少千米
2023-07-22
更新时间:2023-07-22 08:16:50作者:佚名
(原标题:基辛格比现任美国官员更受北京待见,白宫有点“酸”)
百岁高龄、远行来华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20日受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后,引发美国舆论高度关注。然而对于基辛格“比美国官员更容易与中国接触”,白宫心里却有点“酸”。
对此,美国舆论认为,这凸显北京在修复严重受损的中美关系方面,采取双管齐下做法——在接受华盛顿重新接触请求的同时,正按照自己的条件,与它认为值得信赖的美国人进行接触。
还有分析认为,当今美国政坛太缺乏像基辛格那样真正的战略家,中方希望拜登政府在制定对华政策时,能多听听理性务实的声音,以实际行动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
会见非同寻常
中方发布的有关习主席会见基辛格的稿件,只有不到600字,但信息量却很大。无论从会见的双方、地点的选择还是见面的时机上,都显得非同寻常。
从会见双方来看,一位是中国最高领导人,一位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是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做出历史性贡献的美国政治家。
习主席在会见中特别指出,基辛格刚刚度过百岁生日,访问中国已经一百多次。这两个“一百”加在一起,使其访华具有特殊意义。习主席还说,中国人重情讲义,不会忘记老朋友,不会忘记基辛格的历史性贡献。
基辛格表示感谢 视频截图
“习主席在会见中,向他的‘老朋友’致敬,这让人回想起中美关系升温的时代。”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
文章写道,1971年7月,基辛格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高级官员,他与中国领导人的秘密会晤,为第二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破冰”之行铺平道路。之后,中美关系随着两国经济的相互依存而蓬勃发展。“基辛格获得习主席接见,足见中国领导层对这位前国务卿评价之高。”
从会见地点来看,同样别具深意。双方在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会面。这里也是1971年基辛格破冰之旅时下榻、并与周总理首次会面的地方。
钓鱼台国宾馆的5号楼 视频截图
路透社称,中方在接待中营造一种怀旧感。也有分析认为,习主席没有请基辛格去中南海,而是亲自来到钓鱼台国宾馆与他见面,可能意在避免基辛格鞍马劳顿。
《纽约时报》写道,视频画面显示,习主席与基辛格并排坐在米色的扶手椅上。习主席希望基辛格和美国有识之士继续为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发挥建设性作用。基辛格对中方领导人选择这一地点举行会见表示感谢,称愿继续为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作出努力。
从会见节点来看,正如习主席指出的,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美两国又一次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需要双方再一次作出选择。
最近一段时间,中美开启互动模式,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财长耶伦、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均实现访华,为中美关系稳下来注入了积极因素。但与此同时,美国对华仍显示“两面性”,“小动作”不断。尤其在科技领域对华实施“掐尖式脱钩”,在台海、南海屡屡挑动对抗。
因此,习主席在会见时重申中方倡导的中美相处三项原则。基辛格则表示,当前形势下应该遵守“上海公报”确定的原则,要理解一个中国原则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有评论称,这些表态都切中肯綮。尤其那些在台湾问题上“玩火”的美国政客,应该听听这位世纪老人的劝诫。
北京发出信号
在习主席会见基辛格的同一天,白宫发出的论调有些“酸”——对基辛格比美方官员“更受中国待见”表露失望。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说,一个普通公民可以与中国国防部长会面并进行沟通,而美国官员却不能,这令人遗憾。柯比同时表示,期待基辛格返美后,“听听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了解到什么”。
CNN称,在近日访华的三位美国高官中,只有布林肯获得了习主席的接见。但基辛格与习主席会面时气氛明显亲切得多——两人并排而坐,中间只隔了一张小茶几。《纽约时报》则称,基辛格能与中国国防部长李尚福实现会面,体现他在中国受到青睐的地位。此前中方拒绝了美方希望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安排两国防长会晤的请求。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图/新华社
《华尔街日报》指出,基辛格受到高规格礼遇,凸显北京在修复严重受损的中美关系方面采取双管齐下的做法。在接受华盛顿重新接触请求的同时,中方正在按照自己的条件,与它认为值得信赖的美国人进行接触。
该报还称,北京对基辛格的热情拥抱也是向拜登政府发出明确信号:不要试图遏制我们。
丹佛大学中美合作中心主任赵穗生认为,对中国而言,非官方的民间关系在中美互动中正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上月,习主席曾会见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并称呼对方为“老朋友”,是“我今年见到的第一个美国朋友”。
基辛格传记《亨利·基辛格与美国权力:一部政治传记》的作者、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历史教授托马斯·施瓦茨认为,习主席会见基辛格也是想向中国民众显示,他本人希望中美关系能够向好;他所接见的并不仅仅是那些代表美国官方立场的人。
太缺理性声音
分析人士认为,从基辛格所获的高规格礼遇中,中方发出的另一信号是,希望美国政界能多一点像基辛格那样理性务实的声音,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审视和对待中美关系。
不少美国媒体都注意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会见基辛格时的一段表态:中国的发展有强大内生动力和必然历史逻辑,试图改造中国是不可能的,围堵遏制中国更是做不到的。美国对华政策需要基辛格式的外交智慧,需要尼克松式的政治勇气。
7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北京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图/外交部网站
事实上,回顾中美建交历程不难发现,每当华盛顿对华合作声音占上风时,中美关系发展就会总体顺畅。反之,就要经历风浪考验。基辛格所代表的,就是主张与中国对话接触、妥善处理分歧的务实派力量。这支力量能够从真正维护美国利益的实际出发,制定理性且有建设性的对华政策。
然而,如今像基辛格这样的声音在华盛顿越来越少了。托马斯·施瓦茨说,中方对基辛格有特别的心理期待,中方渴望让中美回到基辛格本人所倡导的稳定状态。
施瓦茨认为,中方与基辛格举行的几次会谈,至少对恢复中美接触是有益的:“基辛格可能帮助重开两国政府的沟通渠道,他返美后不一定见得到拜登,但很可能见到布林肯,同他交谈。”
延伸阅读
媒体:白宫与其酸基辛格是“普通公民”,不如想想“巴厘岛共识”
直新闻:百岁老人基辛格在中国受到了顶礼款待,美国官方的态度却有点酸溜溜。美国白宫国安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约翰·柯比在白宫简报会上表示:一位普通公民可以与中国国防部长会面并进行沟通,而美国政府官员却不能,这令人遗憾。您如何解读美方的酸言酸语?
特约评论员 吴蔚:柯比这番话就挺怪的,此前是谁主动与基辛格切割,说这是一次“私人访问”,不代表美国政府行事,还生怕我们不知道基辛格是地地道道的共和党人,是一个已经淡出政坛的退休老人。现在看到百岁老人基辛格在北京受到了顶礼款待,不仅见到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李尚福和中央外办主任王毅,习近平主席还在钓鱼台国宾馆亲自设宴祝寿,白宫就有点坐不住了。我看啊,大可不必。布林肯国务卿来访的时候不也见到了习近平主席吗?耶伦、克里前后脚访华,中方也没有丝毫怠慢。中方的沟通意愿与诚意从来都比美国来的要真诚。
约翰·柯比
要我说,美方根本就是做贼心虚。6月初的新加坡“香会”,美国防长奥斯汀没能如愿与李尚福部长会谈;前些天,美军印太司令阿奎利诺又出来碰瓷,说是自己抛出的会议邀约被中国军方“已读不回”。美方的说法倒是冠冕堂皇:在这样一个高度紧张的时刻,出现误判的风险会很高。那我倒是要反问一句:既然美方认为中美出现误判的风险很高,那么你们的印太司令部可曾约束手下的一机一舰,让它们乖乖待在基地里不要乱窜呢?新加坡“香会”前后,美军舰机在中国周边敏感海域可曾消停过?这明摆着是说一套做一套嘛。
美国白宫展现出的这种酸溜溜,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我要见到我想见到的任何人”的霸道,中国偏偏就不吃这一套。照着这个强盗逻辑走下去,白宫也应该好好酸一酸比尔·盖茨,这是一位更早见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普通美国公民”。
当习近平主席说出:“中美关系的基础在民间,我们始终寄希望于美国人民”这句话的时候,美国白宫上下就该好好擦一擦脸上的冷汗了。两个世界大国的正常交往需要依靠一位67岁的美国前首富与100岁的美国退休国务卿亲自奔波,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可即便如此,美国政府目前还陷在两党恶斗、比拼“谁对中国更狠”的怪圈里不可自拔,新的制裁措施一个接着一个从抽屉里掏出来,这是一个试图改善中美关系该有的姿态吗?
直新闻:外界特别留意到,在会见基辛格时,习近平主席谈到:中美两国又一次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需要双方再一次作出选择。如何理解习主席这句话,会见地点安排在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有着怎样的历史隐喻呢?
特约评论员 吴蔚:近两个月,美方人士密集访华,从民间人士到官方代表也都先后见到了习近平主席。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是习近平亲自过问的重大领域。因此,美方人士密集到访,中方领导人密集发声,这确实是一次系统全面审视中方立场、中方取态的难得契机。
基辛格在1979年写就的回忆录《白宫岁月》里有过一段很传神的描写:中国人能记住每一次谈话的内容,从美方低级官员到最高层级政治家说的话全都能记住。中国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拼图游戏中的一块,尽管一开始我们这种简单的头脑还没能看清整个的图案,但后来,温斯顿·洛德和我确实都已学得很擅长这样做了。我前后访华十次,好像是在跟一个有机体进行一次连续不断的谈话,这个有机体能记得每一件事,似乎由一个头脑在指挥。
这段话其实是美方外交同行对中国外交政策连贯性、稳定性的深刻印象,这是中国政治体制得天独厚的优势。一转眼,基辛格已经累计访华上百次,而当他以百岁高龄越过重洋再次来到北京,而且是东道主精心挑选的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时,中美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会在他的心中泛起涟漪。如今他再次坐在这座有故事的国宾馆里,与他笔下的“有机体”再次连接,他非常干脆却也万般通透地主动谈到:当前形势下,应该遵守《上海公报》确定的原则,要理解一个中国原则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
基辛格不愧是尼克松“波罗行动”里的那位马可·波罗,亲历中美谈判全过程的他非常清楚,50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谈判,中国人最看重的就是台湾问题。“一中”原则这关过不去,便不会有之后势如破竹的中美建交。
50多年前的那次破冰之旅,基辛格对周恩来说的第一句话是:“基于现实的需要,我们终于走进了这个神秘的国家。”周总理摆摆手笑道:“来了便能熟悉,熟悉了便不再神秘”。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与周恩来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会晤
当中美两国又一次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需要双方再一次作出选择时,中方以一场精妙的外事安排,庆贺基辛格“双百之喜”的契机,让中美两国重温历史、重拾初心,却也将中美关系止跌企稳的“通关文牒”早早写在了巴厘岛共识之中,那便是: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作者丨吴蔚,直新闻高级主笔,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