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如何预防和治疗河蟹人工繁殖期固着纤毛虫病

更新时间:2023-05-12 16:11:15作者:佚名

如何预防和治疗河蟹人工繁殖期固着纤毛虫病

河蟹人工繁殖中,病害是影响蚤状幼体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又以固着纤毛虫危害最大,严重时使整个育苗池幼体全部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固着纤毛虫中主要是聚缩虫,其次是单缩虫、钟形虫、累枝虫。病原体对人工繁殖的影响主要是固着在蟹卵和蚤状幼体身上,使其活动、觅食、呼吸受阻、失去正常生理功能而死。发病时育苗池中可见大量直径在0.5~1厘米的白色小球(为聚缩虫等群体或布满聚缩虫的蟹苗)。显微镜下可见病原体呈放射状密布于蚤状幼体上。引入病原的途径主要有育苗池、亲蟹、人工半咸水和人工投喂的饵料卤虫等。育苗池水体富含有机质营养丰富,是这类病原体理想的生存繁衍环境。水温适宜时,有蚤状幼体作附着物,因而大量繁殖。要预防和治疗蚤状幼体的固着类纤毛虫病要以切断病原预防为主,发病后治疗为辅。在人工繁殖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1)亲蟹消毒:固着类纤毛虫对盐度适应性强,淡水和人工半咸水中均能正常生长繁殖。在淡水中暂养的亲蟹常常带有少量的固着纤毛虫。数量较少时只要不是附着在鳃上,亲蟹则不会显示出明显病态,不易被人们发觉。亲蟹直接进入人工半咸水中交配、抱卵、孵幼往往是引入固着类纤毛虫的主要原因。因此,亲蟹进入交配池前应进行清洗消毒。抱卵后抱卵蟹进入育苗池前进行消毒,消毒方法采用100ppm新洁尔灭浸泡2小时或制霉素35ppm浸泡3小时,彻底杀灭抱卵蟹上的固着纤毛虫,然后水洗,冲掉脱落的病原体,也可采用50-125ppm福尔马林浸浴2小时。

(2)卤虫卵消毒和卵壳分离:卤虫卵消毒可用200ppm新洁尔灭浸泡12小时,可彻底杀灭病原体,且孵化时卤虫出膜更快而整齐,一举二得。然后进行孵化,孵出幼体后进行幼体与壳分离。

(3)对育苗池消毒:消毒药物可采用100ppm福尔马林或15~20ppm高锰酸钾,200ppm新洁尔灭等消毒.2天后再用水冲洗消毒液。

(4)半咸水的沉淀、过滤、消毒,对人工半咸水,加强配制水源的选择,配水后进行沉淀,使用时用40—100目筛绢过滤。也可用100ppm漂白粉进行消毒,以杀灭病原的游泳体。在育苗期间向池中接种轮虫10—50个/升控制固着纤毛虫类的繁殖。天然半咸水采取沙滤对进入育苗池水进行过滤和加强换水量降低育苗池中有机物的含量。

通过以上措施育苗正常状态下,育苗池水温较高蚤状幼体蜕皮速度快,少量进入育苗池的聚缩虫等还未形成规模就随幼体蜕皮而去除,被水中轮虫等摄食控制,换水强度得当,若在蚤状幼体iv期进行转池培育及时清除蚤状幼体粪便等。可以避免该病发生危害。

在蚤状幼体培育期间,若培育池中出现聚缩虫等固着类纤毛虫时,用35ppm制霉素药溶3小时换水可杀灭病原体,幼体活动良好,但制霉素消耗量大,费用较高。若在v期以后出现可

用50ppm新洁尔灭药溶2小时换水,使病原体从幼体体表脱落。或10ppm的福尔马林杀灭和降低水中氨浓度提高幼体的活动性。

本文标签: 纤毛  河蟹  如何预防  

为您推荐

如何预防和治疗河蟹人工繁殖期固着纤毛虫病

河蟹人工繁殖中,病害是影响蚤状幼体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又以固着纤毛虫危害最大,严重时使整个育苗池幼体全部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固着纤毛虫中主要是聚缩虫,

2023-05-12 16:11

河蟹工厂化养殖情况下的育苗操作要点

现在许多地方流行工厂化养殖河蟹,这也是水产养殖业的一大进步,河蟹工厂化养殖有人工配制半咸水工厂化育苗和天然海水工厂化育苗二种,其操作要点如下: 河蟹蚤状幼体的放养关

2023-05-12 16:11

雏鸡的饲养管理应注意哪些问题(雏鸡的饲养管理关键技术)

雏鸡饲养管理应注意的问题,但以下几点,常使养殖者无所事从。下面我们分别讲一讲。 一、雏鸡不喝水 雏鸡经长途运输后对水不感兴趣,长时间不开饮会造成雏鸡的脱水死亡。如果

2023-05-12 16:09

雏鸡死亡率高的原因:雏鸡死亡原因与对策分析

雏鸡死亡的原因很多,育雏工作中要求饲养人员经常观察鸡群,除日常饲养外,大量的工作在于管理,及时发现死鸡并找出原因,妥善处理。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雏鸡死亡原因与对策。

2023-05-12 16:08

池塘养蟹如何进行水质管理? 螃蟹养殖技术 池塘 淡水

自然中河蟹生活在湖泊江河等大水体,在池塘养殖中与河蟹的生态要求相差较大,其中最关键的是水质。 水体越小自净能力越差,水质越不稳定,水温、ph、溶氧、三氮等变化很快,污

2023-05-12 16:08

河蟹蚤状幼体食性怎样 河蟹蚤状幼体 1~5期图

河蟹各期蚤状幼体均属杂食性,摄食方式为捕食兼有滤食性质。第1期蚤状幼体以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屑为主,也摄食小型浮游动物,第ⅱ期到第v期蚤状幼体以浮游动物为主,也摄食有

2023-05-12 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