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江西异地就医报销常见问答(江西异地就医报销流程)

更新时间:2023-04-18 18:09:20作者:佚名

江西异地就医报销常见问答(江西异地就医报销流程)

  江西“省内无异地”常见问答

  1、什么是“省内无异地”?

  “省内无异地”是指江西参保人在江西省内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无需办理异地备案手续,可享受与参保地同等的医保待遇。

  2、“省内无异地”享受什么医保待遇政策?

  参保人在全省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执行全省统一的医保报销目录(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和医用耗材等支付范围),按照按参保地同级别医药机构的同比例计算报销待遇,不提高起付线,不另设先行自付比例,不降低报销比例。

  举例:小明在萍乡参保,现在要去南昌看病。“省内无异地”实施后,小明在南昌任意一家定点医院享受的医保报销待遇,都会和在萍乡同级别的定点医院保持一致,即“省内异地医保待遇不改变”。

  3、“省内无异地”可以直接报销吗?

  参保人在全省所有的异地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无需办理异地备案均可直接报销。办理直接结算手续时,参保人需持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会保障卡在结算窗口刷卡(码)。

  4、“省内无异地”可以直接报销哪些就医类型?

  目前全省异地定点医药机构已实现直接报销的就医类型有:普通住院、精神病住院、放化疗住院、生育住院、普通门诊、生育门诊、门诊慢特病、双通道谈判药结算和药店购药。

  5、“省内无异地”可以直接报销的医保费用有哪些?

  目前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医疗救助等费用已纳入“省内无异地”直接报销范围。

  6、“省内无异地”是否意味可以在省内任意一家医保定点医药机构直接刷卡就医购药?

  不是。“省内无异地”带来的两个变化是“省内异地不备案”和“省内异地医保待遇不改变”。异地就医的属性没变,只是免去了备案申请流程。而开通了异地服务的定点医药机构,即异地定点医药机构才能支持异地直接结算,因此“省内无异地”的直接结算只限于省内异地定点医药机构。

  举例:小明在萍乡参保,现在要去南昌看病。“省内无异地”实施之后,小明不需要备案,可以拿着社保卡直接在南大一附院、南大二附院这些南昌的异地联网定点医院刷卡看病,就像在萍乡本地一样。但是对于南昌的一些没有开通异地服务的定点医院药店,小明还是没办法直接刷卡结算。

  7、如何查询异地定点医药机构信息?

  目前,我省共有省内异地定点医药机构7875家,其中医疗机构3298家,零售药店4577家。各级医保部门后续还将持续扩大异地定点医药机构覆盖范围。参保群众可通过赣服通医保专区、江西智慧医保APP、江西医保网上服务大厅个人网厅等渠道查询全省异地定点医药机构。

  8、非异地定点医药机构发生的费用怎么处理?

  如定点医药机构暂未开通异地服务或各种原因无法直接异地结算,由参保人先与医保定点医药机构现金自费结算,然后持费用清单、票据等材料在参保地零星报销费用。

  举例:小明在萍乡参保,现在要去南昌看病。“省内无异地”实施后,他来到了南昌的xx医院,xx医院虽然是定点医院,但是没开通异地联网功能,也不支持异地直接结算。因此,小明需要先现金垫付产生的医药费用,再收集好费用清单、票据等材料,回到萍乡报销。

  9、“省内无异地”的开始时间是什么时候?

  2023年4月1日。住院患者的待遇认定以出院时间为准。

本文标签: 异地  省内  医保  医药  机构  

为您推荐

江西异地就医报销常见问答(江西异地就医报销流程)

2023年4月起江西医保“省内无异地”,江西省医疗保障局发布了常见问答,涉及“省内无异地”及报销相关信息,详见正文。

2023-04-18 18:09

合肥公积金个人贷款可以用于第二套房吗?

需要结清第一套房的贷款才可以,借款人家庭首套公积金贷款未结清的,不得再申请公积金贷款。

2023-04-18 18:07

合肥公积金贷款可用于哪些方面(合肥用公积金贷款条件)

用于购买、建造、翻建、大修本市范围内自住住房(不含办公用房、商业用房及单体车库)。

2023-04-18 18:05

合肥公积金贷款条件有哪些? 合肥公积金贷款条件有哪些政策

合肥公积金贷款用于购买、建造、翻建、大修本市范围内自住住房(不含办公用房、商业用房及单体车库)。借款人申请公积金贷款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2023-04-18 18:02

2023合肥公积金贷款期限是多少年 2023合肥公积金贷款期限是多少年呢

贷款期限以年为单位,不得超过30年且贷款到期日不超过借款申请人法定退休时间后5年,并须在未退休前申请贷款。

2023-04-18 17:59

2023合肥公积金贷款额度是多少 2023合肥公积金贷款额度是多少万

贷款数额根据借款人的申请额,结合个人住房公积金缴存及家庭情况、还贷能力等计算确定,同时应符合下列限额标准。

2023-04-18 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