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象山元宵节的习俗讲解(象山节日风俗)

更新时间:2023-06-05 12:01:05作者:未知

象山元宵节的习俗讲解(象山节日风俗)

文章目录:

1、象山元宵节的习俗讲解

2、福州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3、金华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4、金华元宵节的习俗有什么

5、广东元宵节习俗有哪些

6、猜你喜欢:

1、象山元宵节的习俗讲解

小编也不太了解象山,所以找了一些资料来供大家一起参考,了解了解象山的元宵节的习俗。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方式,那么象山的元宵习俗是什么样的呢?就让本文为来为你讲解吧!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圆,故称上元节。象山的元宵节非常独特,过十四,而不过十五,它的由来与明代嘉靖年间,沿海抗倭寇有关。

据说,有一年的正月中旬,倭寇乘着民众忙于过节,大举入侵昌国、石浦、南田一带。戚继光的军队和老百姓一道奋起抗击,最后取得了胜利。正当大家杀鱼宰猪欢庆抗倭大捷,各种菜肴正准备下锅的时候,不料,探子来报,另有一股倭寇前来报复,进犯我地。

军情危急,来不及一盘盘烧煮,伙夫就匆忙把切好的各种小菜一起倒进锅里,煮烧一段时间后,加上米粥、薯粉,做成“糊粒”,立刻叫大家吃起来,既当饭又当菜。将士们吃饱后,士气大振,经过一阵拼杀,最后大获全胜。这天正好是正月十四。因此象山就在正月十四过元宵。这种现象一直流传至今,已沿袭成为一种民俗活动。

象山元宵节习俗很多,既有全国通行的,也有象山地方特色的。是日夜,开始“上灯”,丹城兴吃汤圆,石浦兴吃糊腊,乡间多食炒年糕。糊腊也叫“糊腊羹”、“发财羹”,以牡蛎、虾仁、蛏肉、肉丝、鱼肉等为主料,芋艿、萝卜、年糕等为辅料,混合在一起煮熟,用番薯粉调成杂烩羹。

旧时十四夜,乡间有放野火、烧“田坎毛”之习俗,是夜,在田头、田塍点火烧野草“驱邪”,俗叫“驱蝗虫”,田塍干草燃着时犹如条条火龙在田野上滚动,故又称“燂火龙”,在夜幕下观看很是壮观。

十四夜,举行灯会,街巷悬挂灯彩,地上小孩子拉着各式动物灯,俗称“行会”。丹城五境(丹城分东境、南境、西境、北境、章穆镜)灯队,争芳斗妍,各放异彩,蔚为壮观。石浦 、昌国有跑马灯,跑船灯、提鱼灯等活动。每年一到正月十四日晚上,玩灯、观灯、猜灯谜的人成千上万,热闹非凡。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2、福州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如果说春节之后还有什么让人特别期待的节日,想必第一个便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中国人多地大,历史厚重,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也就多彩多样,不尽相同。那么福州的元宵节有什么习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福州元宵节的习俗

福州元宵节花灯会,始于汉代,至宋代被列为京都灯节的上品。元宵节这天,不仅灯市辉煌,还有摆设鳌山,供人玩赏的。全福州人山人海的,热闹非凡。记得去年元宵,我与我朋友一起去五一广场还有南后街逛,处处都挂着灯笼,还有纸质做的桔灯、菜头灯、莲花灯等,形态别致,色泽鲜艳,独具福州乡土生活气息,引人注目。

从春节至元宵前夕,在福州民间都有这样的一个习俗—送灯。知道为什么吗?因为 “灯”与“丁”谐音,取添丁之意。“天赐麟儿绘彩缯,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娘家来送灯。”这首诗就描绘了当时福州人送灯的盛况。

从大年初七就开始闹元宵花灯,福州的南后街与南台台江汛专门出售各种纸质的花灯。分为挑的、扛的、还有其他特别的。如挑的有八角灯、球灯、西瓜灯;扛的有关刀灯、龙抢珠灯,后来还有机灯、战舰灯等;地上走的有猴骑绵羊灯、牧童骑牛灯、状元骑马灯;堂上挂的有宫灯、走马灯等。那灯市的盛况可用一首诗来概括:“华灯成市将元夕,色色精工费剪裁,几种寄供新岁玩,清光四壁照衔杯。”

除上面介绍之外,福州有的乡镇街道会在元宵之夜游灯上街,结合迎神赛会。在迎神队伍中,都有伴随着民间文艺活动,如舞龙灯、高跷、舞狮、地下坪、陆地行舟等。还有的居家百姓见迎神过境,就举灯放炮,祈求合家平安。再来看看其他各地的元宵节习俗。

【北京】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陕西省】

凤翔县於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江苏省】

武进区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於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浙江省】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於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於元宵节设酒祭床。

3、金华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元宵放灯

元宵前夕,东阳市卢宅古建筑群内的肃雍堂大堂灯,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每到农历闰年元宵节期间,肃雍堂都会张挂大堂灯。今年的这套大灯,高4.05米,直径2.10米,重122.5公斤,中间用羊皮、料丝、羊角3盏大灯上下相接,外围垂6串24盏羊角小灯和珠篮灯,共用40万颗彩色玻璃珠穿就。

元宵节放灯之俗,始于汉朝。汉明帝提倡佛法,每到正月十五日晚即令点灯,表示对神佛的尊敬。元宵节放灯习俗就这样开始了。到了唐代,元宵节放灯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长安“作灯轮高

4、金华元宵节的习俗有什么

元宵节作为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各地都在以换汤不换药的形式庆祝着,金华民间也有着种种闹元宵的民俗,既有节味,又甚是猛烈。毕竟元宵过后大家都要各自回岗位做自己的事了。本期金华文化为大家介绍金华元宵节的习俗都有什么。

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这些都是我们最习以为常的元宵习俗,在我们身边,还有孝顺迎花树、雅畈叠馒头、东阳满堂红、永康九狮图等民俗,知道的人也不少,而迎蜡烛、罗埠“踏麦旺”、汤溪抬割等知道的人就不那么多了。

元宵放灯

元宵前夕,东阳市卢宅古建筑群内的肃雍堂大堂灯,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每到农历闰年元宵节期间,肃雍堂都会张挂大堂灯。今年的这套大灯,高4.05米,直径2.10米,重122.5公斤,中间用羊皮、料丝、羊角3盏大灯上下相接,外围垂6串24盏羊角小灯和珠篮灯,共用40万颗彩色玻璃珠穿就。

元宵节放灯之俗,始于汉朝。汉明帝提倡佛法,每到正月十五日晚即令点灯,表示对神佛的尊敬。元宵节放灯习俗就这样开始了。到了唐代,元宵节放灯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长安“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唐明皇李隆基令人制作过高达150尺的灯楼。灯楼上悬挂着珠玉,金银穗坠,风吹金玉,铮铮作响。

到了宋代以后,元宵灯节更是热闹异常。元宵放灯时间,汉朝开始仅张灯一个晚上,唐玄宗规定三个晚上,北宋延长至五个晚上,到了明朝朱元璋时,规定从正月初八晚开始张灯,延至十七晚落灯。唐代放灯时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出现了灯谜,到明代又增设了戏曲表演。

如今,在金华也还有许多地方有花灯,花灯品种繁多,多姿多彩,有的灯还是传统样式,像手提灯尚用蜡烛,也有的已用电灯取光。

品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的风俗,始于宋代。宋代《平园续稿》一书记载:“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据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澄沙团子……十般糖之类。”这种“糖圆子”、“浮圆子”因应节而做,后改称为“元宵”。元宵节吃元宵,意在祝一家团圆和睦,并借以表达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的心愿。

元宵从制作上分为两种:一种为实心,不带馅儿的;另一种是带馅的,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元宵可带汤吃,也可炒吃、油氽和蒸吃。元宵的口味,有荤有素,有甜有咸,有酸有辣。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已跳出应时食品之外,成为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品种,口味更显丰富。

猜灯谜

元宵前后,我市很多单位都会举办猜灯谜活动。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来源于民间口谜,后来经过文人加工就成了谜语,其中包括灯谜、事物谜、儿童谜、填格谜等。

谜语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服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中采用讲民间故事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寓以深意,以期收到预期效果。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或“瘐词”,这就是谜语书面创作的最初阶段。到了秦汉以后,谜语形成为一种书面创作。到了南宋,谜语变成元宵节里特有的游戏方式。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之上,供人猜射,称作“灯谜”。如今,猜谜活动已成为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色彩的一种文艺活动。

迎龙灯

迎龙灯在金华很多地方都有,这些年也越来越为各地所喜爱。前两天,浦江、义乌、磐安、金东等多个地方举办了迎龙灯活动。像浦江县白马镇旌坞村在村里的广场上舞动板凳龙,当天共有三条板凳龙在村里“闹元宵”。元宵节扛起板凳舞龙,是当地农家新年里的大事。

金华这边的龙灯,大多为板凳龙,又称为长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一条龙从头到尾,由几十节、几百节甚至上千节板凳串联而成,长度从数百米到几千米不等。2006年,浦江板凳龙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浦江县,起灯的时间一般是农历正月初十,每户出一人一条板凳,村子越大,龙越长,舞龙的难度也越高,也最具观赏性。相邻的几个乡村通常还会把板凳龙舞到一起,相互比较谁的龙更长、更漂亮、舞得更起劲。各村各镇色彩绚丽的板凳龙在节日里走街串巷,热闹起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家户户快乐吉祥。

在浦江,正月十三檀溪镇寺前村、前吴乡寿溪村及岩头镇六社、黄宅镇钟村等地,还有元宵迎会的习俗。迎会源于南宋,相传是民间为纪念勤政廉明的胡公(北宋时期永康人,官至工部侍郎等职)而自发举行。迎时以铳开路,龙虎旗及长旗、旗伞、执事、香桌居中,由童男童女化妆后连同会桌压阵,会桌上的小演员或站或坐,扮成各种戏剧中的人物。会桌由数名强健男子抬行,多时24桌,少时9桌,场面蔚为壮观,人称“一绝”。

在浦江县岩头镇,正月十四这一天还有“火炮节”。它已有600多年历史,相传是当地陈氏后人为了纪念陈姓十一代先祖封侯于此,这天,人们将早早立于陈氏祠堂等候。上午8点,四响大铳震天动地,数以百计的小铳齐鸣,如排山倒海,春雷滚滚。届时人们不仅点燃鞭炮欢迎“太公”到来,还要烧香叩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据悉,元宵前后,浦江还有浦江乱弹(正月十三下午)、摆祭(正月十九上午)等民俗活动。

叠馒头

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婺城区雅畈镇芳田村的南灶庙内叠起高高的馒头柱,这是他们每年元宵的传统节目。

据悉,南灶庙叠馒头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关于这座庙的传说,也是村里的老人口口相传而来。传说在某个朝代,芳田村有位全国有名的陶艺工匠,皇帝让他做一张冬暖夏凉的龙床,待完工后,龙床却被当时的宰相贪污。因为没有按时交出第二张龙床,工匠被皇帝赐死。后来皇帝知道真相,就在当地造了一座南灶庙,人们把馒头叠在庙门口祭他。所以,这种馒头又称为“消灾馒头”。

元宵前几天,南灶庙就已香火鼎盛,庙内不间断地奏着锣鼓唢呐。一根长达8米、直通屋顶的馒头柱被固定在房屋中央。这根馒头柱,由2000个普通的圆形馒头叠放而成,柱子顶端,覆盖着两只直径约为70厘米的巨型馒头。馒头柱上方悬挂着几十个小仙桃。“这些仙桃也是用馒头做的,让求子的百姓前来祭拜。”有人说,当地老百姓之所以用叠馒头的方式来祭拜这名工匠,因为叠馒头的方式与制陶烧窑还是很相像的。

如今,连芳田村在内共8个自然村同时供奉着这间神庙。每年元宵前夕,6个大村轮流制作馒头,然后派专人前来叠馒头。“叠馒头的方法我们从不外传,能够传承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芳田村村民徐金溪,在10多年前从长辈手中学来了叠馒头的方法,但因为6年才轮到一次,他一共也只参与了三次。“叠馒头都是在正月十三,因为不愿外传,以往都是等晚上9时,人们睡后,庙里才专门关门叠。叠馒头其实不难,一般人学一次也就会了,这样高的柱子得10多个人一起叠,一个小时就能完成。”

徐金溪说,芳田村的这种“消灾馒头”,都是用纯小麦做的,这样制成的馒头扎实,不易散。叠成的馒头之间用特制的筷子固定,为了黏结牢固,在中间还特意放了糯米。“现在,这种馒头特别受欢迎,以前挨家挨户送,现在一年生产一万个,还没叠,就已经预订一空了。”

徐金溪说,今年叠馒头虽然没以前那么讲究,但有些传统还保存着,比如女人不能进、不能随意围观拍照等。馒头叠好后,摆在殿内,还要专门挂上一幅长达7米的“馒头画”。“画上的故事教育前来祭拜的人,要做好人,要做好事。”

迎花树

迎花树,又称“迎花节”,是金东区孝顺镇让河街村每年正月十一独有的一项传统民俗。

迎花树活动始于明末清初,因那时让河街已是一个商贸繁盛的村落,在村中心有一个花园,栽有很多茶花,春节时游客和拜年客都很喜欢到这里看茶花,于是村里就在花园边建立一个厅堂,这个厅堂叫“茶花厅”。村庄里的红白喜事都在这里举行。

春节期间,人们把自己种植的茶花拿到这厅里让人观赏和采摘,但种植的茶花树做开的花往往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后来就演变成用手工制作各类的花来代替茶花让人观赏和“抢摘”。旧时有初三、十一不择日的说法,即每月农历的初三、十一都是黄道吉日。为了让村民过一个愉快的春节,就定农历正月十一为迎花、抢花的日子。

迎花活动分制作、集合、道士念经、迎花、抢花几个程序。人们过了正月初六,各家就采购彩纸,妇女们都绞尽脑汁设计花型,男主人到山上砍常绿树的大枝条,在初十晚上扎好花树集中放到一地方。在正月十一那天,各家迎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手工制作的花树,在茶花厅前集合。那时整个让河街全被鲜花掩盖,热闹得很,集合后由“道士念经、点水”,意思是让纸花变成真花。还有一树特别大的“娘花”。正月十一,“娘花”带路,9时30分开始迎花……人们仍乐此不疲。

还有一种说法,传说观音娘娘喜爱鲜花,向观音娘娘献花可除病灾,因而逐渐形成迎花节。

猪羊会、抬割、踩麦旺

正月十六,兰溪云山街道檀树村。猪羊会又称迎猪羊,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村民以全猪全羊的隆重形式祭祀南宋名相赵鼎,祭祀时间定为一天。届时,猪羊外皮去毛,放置在一个定做的木架上,首尾贴上剪纸,插上松柏,披红戴彩,全村老少擎彩旗、放火铳、鸣锣开道,护猪羊到公鲁庙参加公祭,第二天抬回,猪羊肉由全村人分享。

正月十二,武义桐琴、泉溪一带,花灯、花轿民俗是从民间舞蹈轿车演变而来。轿车形状如同彩轿,装有轮子,由人推着行走,颇像独轮车。正月十四,柳城灯会。自1985年恢复后一直延续至今,每年元宵节举行三天。

正月十四,武义县陶渊明后裔聚居地陶村、东垄村,至今沿袭着迎大蜡烛的民俗活动。全村每人献出一支红蜡烛,集中后进行融化,融进一只形似大蜡烛的木桶内,浇制成大蜡烛。然后全村上下鞭炮齐鸣,大蜡烛由8人擎台,一人放鞭炮引路,游遍全村。大蜡烛要亮三天三夜,表达了当地农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

另外,自古便为武义水运码头商埠中心的履坦镇,在元宵节这天举行“禹王出殿”巡游仪式,擎台阁、舞布龙、群众腰鼓,热闹非凡。

在婺城区汤溪,元宵期间还有抬割的民俗。抬割,就是城隍出行,这是为纪念汤溪县第二任知县宁约,人们在元宵时将城隍抬出来,供家家户户祭拜。据市曲艺家协会原主席章竹林介绍,如今,汤溪那边还有敬老礼,元宵前后,晚辈给长辈洗脚、剪指甲,老人则给小孩讲故事,说家风。在金华一些地方,元宵时还要瞻祖图,一个家族在祠堂或家庙里,把历代祖宗画像挂出来,供族人祭拜,同时宣扬家风,教育后代。

“从古至今,对于中国人来说,元宵节大约是最有欢乐意境、浪漫情怀的一个节日,是孩子们的狂欢节,也是年轻人们最早的约会日,待字闺中的淑女们可以出来赏灯也趁机寻觅一下如意郎君。”章竹林告诉记者,很多元宵民俗都充满了积极向上、欢乐祥和的寓意。像东阳的满堂红,就是元宵这天每个房间都点上红蜡烛,包括猪圈鸡栏,寓意来年红运当头,前途光明。

5、广东元宵节习俗有哪些

广东是中国大陆偏南沿海的一个省份。从古代起就是最早发展商品性农业的地区之一,广东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广东拥有着不少的精神财富,接下来小编就带你去看看广东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广东的元宵节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以求吉祥。

新安县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元宵节吃汤圆是众所周知的节日食俗,寓意“团团圆圆”。

而除了汤圆,在东莞还有一种元宵必吃的食物——香丸。香丸圆圆的,直径约一厘米,是用晚造旱地糯米浸7天后形成的冬至粉制作而成,空心,入嘴即化。在东莞,朋友亲戚相互串门时,总会接到主人家的几粒香丸,吃过表示与人结缘。

除了食俗,广东地区另一个独特的过节习俗就是“逗利是”。按习俗,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前,未婚人士都可向已婚人士“逗利是”,今天可是讨要利是的最后一天了,大家可要抓紧时间哦!

除了灯会,另一个大家不容错过的精彩就是各镇街将举办的元宵夜焰火表演了。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元宵节是个极浪漫的节日,是未婚男女相遇相识的绝佳机遇,到了现代,一样是交友联谊的好时机。

今年的元宵节,趁着“花市灯如昼”的良辰美景,有伴儿的不如“人约黄昏后”,没伴儿的就更得抓住良机,出门晃悠晃悠了,说不定蓦然回首,那个你寻了千百度的人,就在那灯火阑珊处哟!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