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手座老爸都是怎么宠女儿的(射手座的父亲疼爱孩子吗?)
2023-09-17
更新时间:2023-09-17 22:06:30作者:佚名
1、莆田端午习俗 莆田的民俗文化
2、城市文化:浅谈厦门民俗文化
3、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
4、清明节各地区的民俗文化
5、民俗文化解说: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吗
6、猜你喜欢:
端午节,也被称作“五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民间各种独特的庆典,更是使这个节日充满了人情味。那么,就让老黄历带大家了解,莆田端午习俗,一起体会莆田的民俗文化吧。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净直臣冤。”唐代诗人文秀的这首《端午》诗,明确指出了端午节的起源是“万古传闻为屈原”。
除了纪念屈原,莆田民间还传说:夏禹治水时,毒虫被水浸四起,百姓纷纷起来清除,并称五月为“毒月”。莆仙端午节,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皆有过节,民间称为“五日节”,与宋朝宫廷中庆贺五日节会相似。
端午节在莆田民间是一个大节。从五月初一至初五,莆仙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是:“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莆仙水特产‘小麦螺’),初四艾(艾草),初五爬(莆仙方音,‘爬’即划,划龙舟)一日,初六嘴觖觖(莆仙方音,觖即张着嘴巴,没有什么东西可吃的了)”。歌谣指明了莆仙民间端午节五日内,过节食品的俗例及其民俗活动的内容。
端午节期间,莆田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框两边插上菖蒲和艾草,以驱邪避毒。相传妈祖曾以菖蒲熬汤为莆仙百姓治病,并以菖蒲九节,贴病者门首,以驱邪消灾。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正日。中午家家户户吃过汤面后,就准备沐浴。据说,初五这一天的午时,百草尽吐芬香。因此,人们都盛水于桶,置于庭中。不少人家还从山上采摘或购买的“午时草”(蒲香、蛋草、番石榴青枝叶、菲子草、枇杷青枝叶、黄豆枝叶及豆荚等),用午时日晒的水和“午时草”烧煮后,让全家人沐浴。
端午节那天,莆田沿海和平原有沟渠溪流的一些乡镇还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活动。莆田的龙舟有两种式样:一种是用硬木雕刻成昂起龙头的龙舟,百姓称其为“鸡公仔”,意即雄性的龙;还有一种船头是平板式的,龙头形象是彩画板面上,人们称其为“齐头船”或“剃头刀”,意即雌性的龙。竞赛时,通常都用昂头的龙舟。
旧时,民间由于宗族帮派作崇,舟赛中常引起争端,甚至发生械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消除了旧时的那种不良风气,龙舟竞赛也成为政府、文化、体育部门所提倡且倍受人们喜爱的一项水上体育活动。每年端午节前后,莆田各地都有组织地举办龙舟竞赛。莆田曾举办过“妈祖杯”国际龙舟竞赛,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等国家都应邀踊跃参赛,盛况空前。
厦门是一座著名的国际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在这里,我们不仅仅能够欣赏到迷人的海岛风光,同时我们还可以感受现代城市的无穷魅力,当然,我们也可能领略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那么,厦门的城市文化都有哪些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地方风俗
厦门位于闽南、台湾、东南亚华侨华裔聚集地大三角地带,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集海洋文明与大陆文化于一体,孕育出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从厦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便可以发现传统文化的渗透,若是逢年过节,此种地方风情则会体现得更为浓烈。
闽南功夫茶
厦门的茶艺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厦门人大多爱喝乌龙茶,尤以安溪铁观音最爱,铁观音号称茶中极品,有诗盛赞:珠泉隽味和胸臆,玉液新香沁齿牙,两腋清风瓯泛绿,一壶春雪笔生花。
厦门是功夫茶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浓郁的茶文化氛围。厦门茶文化的精华是茶道,具有五境之美。
首先,茶叶以新为贵。厦门人大多爱喝乌龙茶,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口味醇厚。厦门人多爱择安溪的“铁观音”。
其次,茶水考究。泡茶要用软水,即每公升水中钙、镁的含量不到8毫克的水。这样泡出的茶才能口味醇厚,色泽纯正。
再次,火候与汤候适度。火候指煮水的火力,煮水时间的长短与汤候有关。品茗必需茶、水、火三者都好,缺一不可。厦门的品茗行家烧水,既要烧沸,又不能过火,这样茶汤才能鲜美。
复次,茶具精选。厦门人饮乌龙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其会“保香”和“保味”。厦门人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小巧精美,具有艺术价值。
地物,茶道讲究品茗佳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厦门人喜欢在厅里放置摆设,花瓶古玩,燃香播乐,增添雅致,品茗成了一种高尚精神追求和高品位的休闲方式。
端午节龙舟赛
农历五月初五日,厦门人称为“五月节”。以往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插艾蒲,家中洒雄黄酒,给小孩佩带香袋,用以驱邪,现已少见。但人们还习惯在这一天翻晒衣物,家中进行清扫,并保留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集美学村的龙舟池和市区筼筜湖是厦门组织龙舟竞赛的场所。竞赛时这里金鼓齐鸣,人声鼎沸,健儿们驾着颀长的七彩龙舟,劈波斩浪,奋勇争先,别有一番风情。
赛龙舟活动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公元前3340-公元前278年)。传说,楚国人因不舍贤臣屈原死去,有许多人竞相划船追赶拯救,同时也是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美丽的传说流传下来成为一种民俗活动。
中秋博饼
郑成功屯兵厦门时,为排解战士中秋佳节思乡之苦,发明了一种博饼游戏,称中秋会饼。中秋会饼每会63块饼,取民间流传的赌具骰子6个,以一秀、二举、三红、四进、对堂、状元为不同等第,依次为序让参加者投掷玩耍。中秋博饼活泼有趣,雅俗共赏,郑成功批准从农历八月十三至十八日,前后六夜,军中按单双日轮流赏月博饼。中秋会饼博状元的习俗流传至今,三百多年来在厦门代代相传,成为有趣的一种民俗活动。博饼活动倾注了人们期待美好生活的愿望,人们博得尽兴,玩得开心。当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时,人们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祭祀
厦门隆重而又受人注目的民俗祭祀,要数拜菩萨为最。每逢阴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菩萨”生日时,人们便提着水果、供品去寺庙祭祀,燃烧冥纸,燃点香烛;阴历初二、十六则为生意人的祭拜之日,这种自古以来的祭祀风俗延续至今,依然是众多信奉者祈求平安、讨个吉利的传统方式。
民间曲艺
厦门的民间曲艺,流传甚广,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有描写日常生活,倾诉男女爱情的,有再现劳动场景,传播知识趣闻的,但基本上没有文字记载。近几十年来,曲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作品。厦门民间流传的曲艺种类很多,主要有南曲、歌仔戏、高甲戏、梨园戏和答嘴鼓等。在现代化的厦门,感受一下颇具特色的地方曲艺,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
南音
又称“南曲”、“南乐”、“南管”、“管弦”。它保留晋唐古乐特色,融汇中原、西域及宋元明南戏、杂技、传奇词曲的精华,有定型严格的音韵格律,被誉为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演奏形式有指、曲、谱三种,主乐曲有琵琶、洞箫、三弦、二弦4件,此外还有拍板、唢呐、云锣等。南音成为亚太地区最古老的乐种。被称为“珏璋古乐,雅典之音,华夏正声,国中之宝。”
南曲的艺术风格古朴典雅,委婉缠绵;音乐节奏徐缓,旋律与唱词的配合常为一字多腔,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收音归韵。这一独具一格的乐种不仅在厦门、泉州一带流行,还在港、澳、台及东南亚备受欢迎,海外乡亲更借南曲乡音寄托其爱国思乡之情。代表作品有《梅花操》、《八骏马》等。
歌仔戏
芗剧是用闽南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一般分生、旦、丑、净等四个行当,表演细腻,用语幽默诙谐。唱腔属民歌曲体,曲调优美,节奏感强,唱腔淳厚,富有闽南风土气息。曲调有杂碎调、七字调、杂念调以及民间山歌、“十二送哥调”、“扭扭动”等小调,共上百种。主要伴奏乐器有壳子弦、大广弦、台湾笛、三弦、月琴、鸭母笛等。该戏流行于闽南、台湾和南洋华人聚居地,其曲调来自民间,是流散在街头、茶室的曲调;唱词是群众的语言,灵活机动,可长可短。传统剧目有500余本,较有影响的剧目有传统戏《三家福》、《安安寻母》、《白蛇传》、《火烧楼》及现代戏《碧水赞》、《武夷英烈》等。
高甲戏
又名“戈甲戏”、“九角戏”,亦称“大班”、“鼓班”。高甲戏产生于清代中期,是泉州民间娱乐表演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它把昆腔、四平腔、戈阳腔、徽调、京剧、木偶戏和梨园戏、南音等地方音乐戏曲兼收并蓄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和唱腔。其丑角表演艺术被誉为“戏剧艺术宝库的珍品”。题材多取自于古老的民间传说,如《陈三五娘》、《王虎平西》等,在厦门及闽南乃至海外早已是家喻户晓。其特点是常用插科打诨的对答形式和风趣、幽默的韵语对唱,使人发笑,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想欣赏歌仔戏、南曲、高甲戏等厦门传统戏曲的话,可以到地处厦门市中山路的人民剧场,以传播闽南民间文化为特色的“舞动厦门艺术团”常年在此演出。
您可能也喜欢:
【城市文化】四川文化特色是什么?
【城市文化】山西文化历史知识大全
【城市文化】辽宁文化知识大全
【城市文化】江西文化知识大全
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客家风俗绝大部分是从中原地区带过去的,所以形成了客家民俗与中原民俗相互碰撞与相互融合的现象。本期的民族文化带你了解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
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着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客家风俗
1、客家农村的“打吊聚”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2、客家轿下酒风俗
在客家地区,农家的妹子到了婚嫁年龄,在与男方确定了婚期后,在出嫁的前一日,女方家要宴请亲朋好友,这一天就叫“轿下酒”。
轿下酒这天,出嫁妹子家的屋大门上贴上对联:爱女出阁,佳婿乘龙,横批:喜庆盈门。这对联表达了妹子的父母对出嫁女儿的关爱和呵护,对未来女婿的赞赏!这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阵阵欢笑,一声声祝福,非常热闹。另外,参加喜宴的亲朋好友,要为出嫁妹子送上红包,对出嫁妹子讲吉利话,以表示关爱和祝福。
轿下酒后的次日(一般都是在轿下酒后的第二天),男方家的迎亲小汽车来到女方的家门口,出嫁妹子动身出门前,手里撑着雨伞,妹子的父亲先拿一杯茶泼到雨伞上,口中念:“茶香酒香,子孙满堂。”再拿一杯酒泼到雨伞上,口中念:“百年好合,五代同堂。”出嫁妹子坐进迎亲小汽车里。迎亲车队向着男方家进发。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民俗传统文化,清明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而在每个地区在清明节这一天会用不同的方式来纪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清明节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吧!
清明节各地都有什么习俗?
河北:踏青、看花、挑菜、簪柳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谚语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上海:扫墓、踏青、吃青团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
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温州:吃绵菜饼
在温州这一带有吃绵菜饼的习俗,绵菜饼顾名思义是绵菜做的饼,也有人称为清明饼,绵菜是 清明饼照温州话翻译过来的,原来它的学名叫曲鼠草,是在清明时节才会有的.做绵菜饼可是很有讲究的,先要去地里采摘绵菜,(绵菜这东西可不是种的,是每到这个清明时节就会自已长出来的,)然后洗净晾干,放入倒臼中,(倒臼就是一个石头做的一种工具,以前他们用来捣年糕用)捣碎后,再放入米粉,(通常是八斤白米粉,二斤糯米粉)再加入适量的水,要把绵菜全部均匀的融入到米粉中就可以了,倒好后就要准备里面的馅,馅也是其种一道重要的工序,这里最常见的就是用鲜嫩的竹笋、豆腐、猪肉、咸菜(或者萝卜丝),抄好,等馅冷了就可以包了,把绵菜饼包好后下面一定要放一张柚子叶,一、是避免粘锅、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因为放了柚子后,这个绵菜饼里会多一种柚子的清香,好吃起来口感好多了,包好后放到蒸笼里蒸上25分钟即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您可能也喜欢:
详解: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平安夜的由来,平安夜的习俗有哪些?
腊八节的习俗,腊八节是几月几日
冬至的7大习俗: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说到端午节,必不可少的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了,但是你知道端午节的别称叫女儿节吗?为什么这么叫呢?本期传统节日就俺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为什么端午节叫做女儿节。
关于为什么端午节又叫女儿节,史书中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是为纪念杰出女政治家武则天。
相传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4年)的端阳节这一天,蜀北重镇利州(今四川广元)城外嘉陵江一“江潭”之处,有一官船正荡桨于此。船上管弦悠扬、歌舞轻曼。忽然,天上乌云密布,江面波翻浪涌。只见一道电光霹雳一闪,从江心猛然腾出一条金龙来。那金龙在天上一阵狂舞后便直扑官船而来,顿时将端坐于船上的利州都督夫人杨氏吓昏过去。当这位花容月貌的都督夫人醒来后,风已停浪也静,那满天的乌云也消去无影无踪,只有明媚的阳光正温暖地洒在清清的江面上。
桨橹款款,风和日丽,一切是那样的宁静而又安详,好像刚才什么也没发生一样。都督夫人回去不久便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一个女婴,再后来这个女婴长大成人在历经了一段艰辛后就成了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唯一的女皇帝,她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代唐而主天下的大周朝“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
唐时的利州为纪念在此诞生的这位杰出的女性,当地民众便在杨氏感龙交而孕生了武媚娘的“利州江潭”边上的乌龙山上修建了一座祭庙“皇泽寺”,那碧波荡漾的江潭也被称为“金轮感孕所”。每年在武则天生日这天都将举行盛大的庆祝纪念活动,全城妇女将身着艳丽的服装倾城而出汇集嘉陵江两岸。她们移舟江潭,载歌载舞,翼求金龙再现、再感龙孕、再多生出几位为天下妇女扬眉吐气的女豪杰来。这一习俗沿袭于今,这便是多姿多彩、引人神往的“广元女儿节”。
第二种说法
是出嫁女归宁的节日。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在中国,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拜年是主要重要的活动,拜年最晚能到农历二月二,但拜年是男人们的事,女人是不出门的,等到拜年罢,女人们走动又没有了气氛,加上农忙已开始,最没有走动的时间了,怎么办呢?于是古人就选中了端午节。女人选择端午节回门有很多好处,但有一点是古人最看重的,那就是双五在八卦中为“比和”之象,大吉,利出行。因此,出嫁的女人纷纷回娘家省亲,女儿节由此得名。
其实,端午节叫女儿节还有一种解释,很多人不知道。古人认为,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太极生两仪,这两仪就是阴阳。阴和阳是相对的,如男和女相对一样,因此古人在许多问题的设计上都是二极思维,在节日设计上也是这样,所以一年有男人的节日,也有女人的节日,因此中国出现了三个女儿节,分别是端午节、七夕节和重阳节,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阳数相重,取自阳极为阴,古做女儿节。七夕当在最前,属小闺女节;重阳其次,属已嫁女;最后为端午,属老闺女,也属于所有已嫁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