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羯座为什么爱啪啪啪,男女必知
2023-08-15
更新时间:2023-08-15 22:02:40作者:未知
1、摩梭春节习俗特点 女儿国女人忙
2、女儿节的习俗有哪些
3、成都的春节风俗有哪些特点
4、重要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5、摩梭春节是什么时候 有哪些习俗
6、猜你喜欢:
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境内的永宁乡泸沽湖畔,繁衍生息着一支神秘的摩梭人,这个古老的民族因其“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而成为外界公众关注的焦点,又因其至今保留的母系社会制度而被称为“女儿国”。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摩梭春节习俗有哪些特点。
摩梭人保留着的母系社会,至今还实行以感情为唯一基础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在摩梭人中,母亲的权威最高,因此被称为“女儿国”。摩梭人把春节叫“库诗”,即新的一年。摩梭人过春节,意味着祭拜祖先,祭祀天地日月和万物,这是“女儿国”里妇女最忙碌的时候。
在摩梭家庭,由家中年纪最大、最有威信的老祖母或母亲主持家政,全家每个人的收入都交给她,由她安排全家人的生活。过年前一个月,主持家政的妇女就要为全家每人买新衣裤,每人至少一套。
接着,妇女们开始酿酒、榨油、做米花糖、舂米磨面,春节所需的松明子、柴禾也要准备齐。因为,按照摩梭人习俗,从正月初一到十六,不能动用绳子,否则新的一年会遇到蛇。腊月二十四日,所有摩梭人家的妇女都从屋顶屋角到门缝铺下,进行彻底清扫。女人给孩子理发洗澡,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
正月初一,黎明刚刚来临,摩梭妇女就背上木桶,到清泉或小溪边背水,这叫“争头水”。谁起得最早并争到头水,意味着这家人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兴旺,财源茂盛,所以妇女很早就起床梳洗好,等到天边泛白时候,争先恐后来到山泉溪流边取水。
水背回来后,主妇准备好早餐,全家祭锅庄,向祖宗和老人磕头。太阳出山,母亲带着孩子,背箩里装着猪膘、茶叶、酒,到同一“斯日”(同一母系血缘的各个家庭组成一个氏族)的长者家拜年。
“女儿节”也是中国传统习俗节日,很多地区都有过“女儿节”的习俗,那么女儿节的习俗具体有哪些呢?接下来就由老黄历来为大家解答,一起和小编来看看吧!
女儿节习俗
女儿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甘肃省陇南市的西和县,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西和乞巧”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 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
应节食品
女儿节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女儿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女儿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扞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直到今日,女儿节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四川成都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不但土壤肥沃,经济发达,很多节日也都充满着人文气息,作为我国最重大节日的春节则更是如此。那么本期老黄历带大家了解一下,成都的春节风俗有哪些特点吧。
成都的春节风俗有哪些特点
穿新衣“游喜神方”
大年初一,成都人开始“走人户”了,亲朋好友互相串门,人们互相设宴款待。更多的花样在游玩上,初一开始,人们扶老携幼穿新衣走“游喜神方”,这是老成都人的一种民俗,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在传统文化中,财神与喜神是连在一起的,所谓“喜神”,是指带给人们吉利、欢喜、智慧的神只,“喜神方”,就是喜神所在之处。
抢金银水。
初一这天的水被称作“金银水”,所以大人们在大年三十团年饭之后最重要的事,就是等到抢“金银水”。为此,家里的主要劳动力都要老早去井边候到,一趟一趟跑,赶早把家里的水缸、盆盆碗碗全装上“财”,而且一定要赶在天亮前装起,东方一白,再挑的就不算数了。
逛庙会
人们游喜神方最喜欢去的是武侯祠,而武侯祠也是逛大庙会最热闹的地方。庙会既是宗教仪式,又是集市。变脸、吐火、滚灯、手影戏、木偶戏等川剧绝活,皮影、泥塑、糖人、糖画、剪纸等各式民间绝活都能在庙会上看到,滚铁环,抽陀螺,坐鸡公车,拉提簧、响簧……往往几台戏同时演出,曲艺演唱、杂技魔术、跑马上刀山、拉洋片、耍猴玩蛇,应有尽有;商贾云集,三教九流纷至,百种小吃、赏百般武艺、玩百项游戏,民族、民俗、传统、现代、乡村、城市诸种文化形式复合于一体。
元宵“对骂”
赛骂的习俗,据说是湖广填四川的时候,有一对夫妻来到温泉,在选定宅基地时发生了分歧,一个看中河东、一个看中河西,两人个性都很强,于是分而建居。次年元宵,夫和妻都想把对方喊到自己这边团聚,都愿做东而不当客。双方爬上河东、河西的山坡对骂,闹了个通宵却谁也没有征服谁。后来二人各另立家庭,他们的子孙就一代接一代骂下去,便日久成俗。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而其中最重要的当然还是要属象征辞旧迎新的春节了。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也十分多,那么本期老黄历带大家了解一下,重要的春节习俗有哪些吧。
春联和年画
张贴春联和年画的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每到春节时期,每家每户门前会树立桃人来驱鬼。后来,逐渐演变成门神、年画。宋代开始,民间逐渐流行木版画,年画所画素材也是越来越多,流传至今的还有“四美画”。在唐代,文化繁荣,民间开始流行春联,这个习俗在宋朝更加普遍。到明代,贴春联的习俗已经全国范围内普及。
烟花爆竹
燃放烟花爆竹的最原始的目的就是驱逐年兽,后面演变为辞旧迎新的符号,成为新年的标志。最早可见的文献记载是南宋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作者是宗懔。主要是说人们在正月一号随着鸡鸣声起床,在门前放爆竹,可以用来驱鬼。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这样,原始的爆竹得到了发展,不生产竹子的地方也可以燃放鞭炮了。这样,燃放鞭炮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活动。
饺子年糕
在中国北方,最流行在新年吃的食品是饺子,饺子又名“交子”,交子时就是象征着新的一年的来到。所以,人们在子时就开始煮水饺,让水饺成为新年的第一顿饭。饺子在古代是难得的美食,尤其是肉食,因此新年第一天吃饺子,也意味着来年能获得更多的食物。年糕,谐音年年高,包含了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望。年糕常常用粘性谷物制作,多为米类。因此北
守岁
除夕的“除”本意为“去”,引申为“易”,意思是交替。“夕”的本意指的是日暮之时,引申为日落后的夜晚时间。守岁,对于长者来说,充满了岁月易逝之感,对于青少年,则充满了努力奋进的含义。
摩梭人是我国泸沽湖畔一个神秘的民族,因其至今保留着母系社会形式,实行以感情为唯一基础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而闻名中外。不过在这个独特的民族中,同样也有春节这个重要节日的存在,那么摩梭春节是什么时候,有哪些习俗,让少数民族的节日为你介绍。
摩梭春节称为“库施”,意为过新年。时间与汉族过春节一致。在春节前的腊月间,摩梭人家家户户就要为过节而忙碌准备:储柴、备松明、蒸酒、磨面、粘“花花糖”、推豆花、制新年衣等。
如果有儿童要举行成丁礼者,还要选择在冬至或其他吉日裁剪衣服,而节日期间敬神用的清油、酥油,要宰杀的猪、羊、鸡等也要在春节前就要准备好,富裕人家还要备上牦牛或黄牛一头。
在春节前,摩梭人家家户户都要选择一个没有家庭成员属相的日子打扫全屋所有角落。这与平时打扫不择属相不同,如果在有家庭成员属相这天打扫,则认为对该属相的成员不吉利。
彻底清扫完毕后,垃圾送出去之前,还先要请喇嘛念经,同时还要由喇嘛算垃圾堆放的方位,用炒面揉一个认为似鬼状的塑像,最后连同垃圾放在相应方位处,摩梭人称这一过程为“扎纳鸟木启”,表示将家中鬼邪之物驱逐出去。
腊月二十四的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修整屋内上下火铺,据说这天火铺神已升天,修整火铺就不会得罪火铺神,直到腊月三十,火铺神才返回。
大年三十的前一两天,每家每户开始杀过年猪、羊等。家中大小门口贴上对联,房屋木摞子壁上贴上象征吉祥物的图腾画“巴”和神像宝瓶画等,神龛上的花瓶里要换上新鲜松柏枝,神案上押运上许多祭祀供品,如果品、花花糖等物。
家庭院坝上方,通常还插上两棵松树,称为“说巴”。所有家中较大型的家具也要在大年三十前用纸封存,直到新年的初五、初六之后择日启封。
大年三十这天,全家人杀鸡、割猪腰肉、苏里玛酒开坛、尽其所能准备丰盛的年饭,各种菜肴应有尽有。在吃年饭前,必须先要在家中堂屋中央烧一堆驱邪的鲜杜鹃叶熏烟,请达巴或毕喳念祖谱及辞旧迎新的祝词,以敬祖先和火铺神,并请祖先回家团圆,共度春节。
分家出来的人,则须先到“阿窝尔”(老祖先家)团圆,然后才回自己家吃年饭。吃年饭时,须吃完三碗才能泡汤,否则认为当年出门时会经常受雨淋。同时还要保证吃饱,如果没有吃饱,神则认为这人可能有什么不高兴,当年不利。
除夕之夜到新年凌晨鸡叫时分,家家鸣枪放炮,吹海螺,烧鲜松叶,迎接新年到来。新年初一清早,有成丁年龄儿童的家庭要举行成丁礼。各家成员晚辈要早早起来拜经堂和上下为铺神,并给家中长辈和年长的人磕头施礼,老年人总要向那些磕头者说些“仙鹤千岁、野鸭百岁,新的一年如旭日东升,大吉大利”之类的祝词。
有亲缘关系的人家,初一到初三,按各家习惯,相互拜年。亲缘深的要带一整圈猪膘、一壶酒、一根猪肋或四大腿骨节,表示“一根骨头”,还有粑粑、花花糖之类的东西,一般亲戚则只送半圈猪膘肉,一壶酒和粑粑、花花糖等物。
从新年初一到初五,按各氏家庭自古传下来的规定,相应的家庭选择某一天为新年祭祖日。祭祖日要设祭坛,供奉酒肉糖果等各种祭品,烧香,点清油灯,祭坛上必须有一根三枝头的桃枝桠,并请达巴或毕喳念祭祖经,呼唤家族所有祖先的名字,全家老少则面对祭坛吹海螺磕头,然后将野桃枝桠和祭品放在屋顶上。祭祀完毕,开始大办酒席,宴请村内的人,从村头到村尾,户户必请,每户必到一人。
整个春节期间,中老年人在村内做客、喝酒、猜谜、荡秋千、聊天,青年男女则成群结队,白天唱歌、娱乐、猜谜、荡秋千、踢毽子、“歌卜拉”。一到节日的夜晚,村内场坝上烧起熊熊篝火,人们跳起欢乐的甲搓体舞,欢歌笑语,悠悠笛声伴随着轻盈而有节奏的舞步,整个山村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