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独特民族文化:普米族走婚(普米族特色)

更新时间:2023-05-24 14:09:55作者:佚名

独特民族文化:普米族走婚(普米族特色)

文章目录:

1、独特民族文化:普米族走婚

2、淳朴独特的普米族饮食文化

3、民族文化浅谈普米族的宗教信仰

4、民族文化:普米族民间爱情故事

5、民族文化:普米族乐器有哪些

6、猜你喜欢:

1、独特民族文化:普米族走婚

走婚是源出于母系社会的一种婚姻形态,与结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男女双方当事人的生活居住模式、经济关系、子女归属问题,以及他们生活于其间的家庭模式等各个方面。那么,普米族文化中的走婚习俗有哪些特色?一起来看下。

走婚相伴随的家庭体制为母系制大家庭。在这种家庭中,最高的家长为女性,家庭成员均为其具有血缘关系的后代,所有成员都可从其母亲追溯至一个共同的女性祖先。在这样的母系家庭中,负责“开枝散叶”、延续家户的是女性,上下几代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结者也是女性。

四个普米族村寨的主体婚姻形态从结婚向走婚转变的同时,伴随着母系制大家庭的普及和子女归属原则的变化。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继嗣,“家户不能断绝”的观念始终不变,改变的只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担任传承者的性别选择。从最初的父系制家庭中由男性后代传承家户,逐渐转变为现在以女性为传承的中坚,人们对生育子女的性别期待越来越倾向于女性化。

在这里,母系继嗣家庭不同于父系继嗣家庭的是:在母系家庭中,并不要求每个进入生育年龄的成员都必须有自己的亲生女性后代来延续香火,因为所有姐妹的女儿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女儿来传承家户。这些孩子对母亲和母亲的姐妹们的称呼,也不同于父系制家庭中区分明确的“妈妈”、“姨姨”,而一概称之为“妈妈”,只是在前面加上“大”、“小”以示区别,即“大妈妈”、“小妈妈”。

实行走婚的,子女归属于母亲所在的家庭,由母亲所在家庭进行抚养、教育。同时,子女对母亲所在的家庭负有责任和义务,他们有义务维系母系家庭的传承与利益,成年后对母系家庭中的老人、亲属有赡养、照顾的义务。在母系家庭中,每个成年男性成员对其外甥(女)有抚养义务,但是对自己的亲生子女不需要负责。当他们年老时,由他们的外甥(女)赡养。

假如违反这项规则,当事人的处境就会相当尴尬。例如,拖其村有一位六七十岁的男性村民与外村一位摩梭女子走婚,由于更喜欢自己的亲生子女,年轻时他将主要心思、精力都放在走婚对象和子女身上,等到年老时,按照走婚制度,应该照顾他的外甥(女)不理他,亲生子女也不理他,他只好搭个小房子自己照顾自己。

在实行结婚的家庭中,子女归属问题则分两种情况。如果夫妻双方是“女到男家”的嫁娶婚,无论丈夫家里其他成员是走婚还是结婚,这对夫妻所生子女归属于男方所在家庭,对男方所在家庭具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子女年幼时,由父亲所在家庭抚养;成年后,则对父亲家庭中的成员进行赡养照顾,并继承父亲家庭的家名,使这个家庭的香火得以传承,不至于“断根”。如果夫妻双方是结婚后“男到女家”的从妻居居住模式,则子女归属于女方所在的家庭,对女方所在家庭具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2、淳朴独特的普米族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讲究吃得饱,吃得好。中国饮食文化涉及方面广。从古至今,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帝王诸侯等众多大臣都有专门的饮食,繁华的街道那些饮食就不用多说了。各民族饮食文化流传至今,淳朴依旧保留着。那么,普米族文化中的饮食文化有哪些特色呢?一起来看下。

普米族面食类食品的加工方式主要有烤制和煮制两种,各种粮食都可以加工成粉,成年人常食用较硬的烤粑粑,老人和儿童常食用烤稀面饼,普米人也常吃煮面片。

普米族食用肉类食物的数量较大,主要是猪、牛、羊、鸡肉,以猪肉为主。普米人大多集中在冬天杀猪,一方面便于贮藏,另一方面也是为大过年做准备。猪膘肉是普米人加工整猪的一种特殊方法,即将猪杀死后去毛、头、内脏和四肢,加盐进行腌制,再将腐部缝合成即成猪膘,猪膘一般可以放置数年不变质,食用时要一圈圈地切下来,一般每个普米家庭每年都要制作一至两个猪膘,猪膘的多少也能反映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

普米人食用牛肉则是随杀随吃,一般是煮牛肉、骨头做牛排汤。普米人吃羊更为普遍,食用方法也与牛肉类似。

普米族已经广泛开始种植蔬菜,主要有洋白菜、青菜、白菜、南瓜、萝卜、土豆等,做菜的方法比较简单,多采取煮、炒、腌等方式。

普米人有喝茶的嗜好,每天起床后以及中午和晚饭前都各喝一次茶。酒也是普米人喜爱的饮料,有烧酒和水酒之分,在婚丧和集会时,使用牛角杯盛水酒,称为牛角酒,主人以将客人灌醉为体面事。

除了通用的烹饪器具以外,许多普米族人家至今还使用着先辈留下来的烹饪器物,如铜罗锅、铜盆、铜壶、土锅、木碗、木指油盐茶具等。

3、民族文化浅谈普米族的宗教信仰

普米族,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多神、崇拜祖先,那么,普米族的宗教信仰是什么呢?有什么不同吗?接下来,就通过普米族文化一起去做一个具体的了解吧。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传佛教的,还残存着对自然的崇拜。每逢节庆、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请巫师(汗归)杀牲祭献,诵经祈祷,以便消灾祛难,保佑安康。

普米族神明崇拜:普米族主伙天神创造了人类和万物,山神给人以定居和耕种之地,灶神左右家人兴衰,龙神释风降雨,因而把吉凶祸福与神明的好恶紧紧联系起来,在普米族的潜意识里和言行里无不表现出对神明的敬畏和虔诚。

普米族祭祀神明的仪式分为“祭山神”、“祭龙神”、“祭灶神”、三种。祭祀时首先向天神祈祷、礼拜、贡献各种祭品。

普米族祖先崇拜:普米族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回到祖先的发祥地或升入天堂,所以以各种方式进行祭祀活动,表明对祖先的崇敬。主要活动有:接祖(除夕)、送祖(从大年初三至十五)、清明上坟、中元节、祭房头、祭中柱。

普米族送替神:普米族称之为“缺青”或“缺代骨”。凡家庭不和睦,争吵多、病多、即家运不好时,常常举行这类祭祀活动,希望把恶神交给“替神”,让好运归自己。仪式一般在家中举行,全家人参加,要用一整天的时间。

普米族凶吉兆预测:普米族一般都相信预兆,有时根据预兆行止,或采取某些防范措施。普遍相信的预兆有:梦兆,如孕妇梦见刀、枪、剑、矛、虎、豹要生男孩子,而梦见蛇、鱼、虾则要生女孩子:物兆,如喜鹊叫为报喜,乌鸦、猫头鹰、狐狸夜间在房附近叫为报丧;人事活动兆,如上眼皮跳为凶兆,下眼皮跳为吉兆。

4、民族文化:普米族民间爱情故事

民间爱情故事流传至今仍然保存着很多,众所周知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每逢七月初七,牛郎会在鹊桥与织女相会,所有中国古老的情人节就定在了七月初七。那么,在普米族文化中有什么爱情故事呢?一起来看下。

从前,在天边的一个密林里,住着一对年青的夫妇。男的叫色机女的叫比机。他们深深地相爱着,日子过得轻松、愉快。一天,比机到小溪旁去背水,碰到一个人慌忙地赶着两头猪,在森林里乱窜比机奇怪的问:“大哥你是谁,为什么总在这儿绕圈子?”那人告诉比机,他是国王的牧猪人,因为找丢失的猪,困在森林里已

5、民族文化:普米族乐器有哪些

在每一个民族中,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展示出对生活的热爱,表达个人美好的情感。在这其中,乐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音乐表达的重要载体。今天,要介绍的是关于普米族的乐器,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到普米族文化中看看吧。

普米族器乐可以分为弹拨乐、吹奏乐、丝弦乐和打击乐四类。其中弹拨乐又分为四弦、小三弦和口弦,四弦曲有十二种节奏类型,与十二种对应的舞步类型相结合就形成了普米锅庄。

此外,笛子、芦笙胡琴、唢呐等也是普米族人唱歌跳舞或进行各种其他活动中经常使用到的乐器。

普米族音乐:

普米人能歌善舞,民歌丰富多彩,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反映了普米人的生产、生活、历史、伦理、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民歌中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部分内容都可称丰富多彩,普米族声乐中各种曲调大多已经定型,并形成了各自的区域特色。

在宁蒗以北各地区的音乐曲调中受到了藏族和彝族声乐的影响,也保持了本民组的特色,兰坪民歌的声乐部分则既有藏族音乐的痕迹,也体现了普米民歌代代相传的风格。

普米族民歌,分为时政歌、风俗歌(仪式歌)、生活歌和情歌等四大类。《出嫁歌》、《接亲调》、《宴席歌》、《开门调》、《梳妆调》等风俗歌,反映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送羊经歌》和《指路经歌》等丧歌,反映了普米族对死者的哀悼和对祖先的怀念。《祭山神》、《祭龙神》、《祭锅庄》、《退口舌》等仪式歌表现了普米族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此外,还有一些民歌歌颂了普米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品质,表达了他们对旧社会剥削阶级的不满和反抗。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