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民间艺术瑰宝:大庆叶贴画文化

更新时间:2023-04-22 14:08:21作者:佚名

民间艺术瑰宝:大庆叶贴画文化

文章目录:

1、民间艺术瑰宝:大庆叶贴画文化

2、陕西剪纸文化,民间艺术的一大巅峰

3、惠州民间艺术之一:惠东渔歌文化

4、壮族民间艺术舞蹈文化之板鞋舞

5、贵州民间艺术的瑰宝:贵州花灯剧

6、猜你喜欢:

1、民间艺术瑰宝:大庆叶贴画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是历史的缩影。文化的种类繁多,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国,文化自然是少不了的。大庆的叶贴画文化是民间艺术的瑰宝,下面一起来大庆文化里看看吧。

全世界共有植物40余万种,每一种植物都有它特定的形态和色彩,例如披针形、倒披针形、卵形、倒卵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20多种叶形。有的叶缘还有多种变化,有锯齿形、波纹形、缺刻形;有的表面光滑,有的布满茸毛;有的坚挺,有的柔软。

真是叶叶不相同,片片有变化。每种叶片都有它的特点和魅力,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和欣赏,就会为它的美丽形态和精细结构而赞叹。利用各种植物的枝叶可以制作出风格独特、形式新颖的叶贴艺术作品——叶贴画。

叶贴画主要是利用植物的叶片,不过,植物的花朵、茎干、枝条中也有很合适的制作材料,特别是叶贴花鸟画,起连接植物叶片、花朵作用的枝条在画面上也非常重要,它相当于绘画作品中的线条。

制作叶贴画,首先得采集各种植物枝叶。采集完植物叶片后要进行整理,经过整理后的材料,要用吸水纸层层叠放,用夹板捆住压实,有条件的要放入烘箱内烘干,没条件的则要放到阳光下自然风干。经过上述这些加工、整理过的材料就能用于叶贴画的制作了。

叶贴画的制作一般经过立意、构图、选材、制作、装饰等步骤。而画框、底板(三合板)、衬纸、粘合剂、颜料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材料。其中,粘合剂的选择很重要。首选的粘合剂是用来粘合木材的白乳胶。白乳胶无臭无毒,而且干燥快。市面上的白乳胶有两种,一种胶液干燥后胶膜呈白色,一种胶液干燥后胶膜呈透明状,通常选后者。

制作叶贴画,要尽可能地保留和利用植物枝叶原有的形态特征。虽然必要时可以对某些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剪切、拼接、重叠。

2、陕西剪纸文化,民间艺术的一大巅峰

西方透视学是研究人站在一个固定地点看出去的主观景界。而陕西传统民间剪纸和汉代画像石的构图都呈现出“散点多维透视”的视觉方法。本期小编就带你去陕西文化探索陕西剪纸的神奇。

陕西剪纸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剪纸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多取材自喜庆节令、五谷丰收、民间戏曲故事、儿童、动物等,既饶富情趣又装饰美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故深受大家喜

3、惠州民间艺术之一:惠东渔歌文化

惠东渔歌因曲调品种多样,旋律韵味独特,还为音乐创作提供丰厚而珍贵的素材。惠东渔歌从宋朝由福建沿海传入惠东的浅海渔歌。是广东省汉族民间艺术之一。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惠州文化吧。

“惠东渔歌”流行于惠东县的港口、稔山范港、盐州新渔村、巽寮新渔村等地。当地人称它为“鲘船歌”或“城歌”,它属“粤东渔歌”中的浅海渔歌类。它与广东省部分沿海市县的渔村,如汕尾、海丰、宝安、惠阳等地渔村的渔歌同出一宗,与以上地方的渔民风俗习惯、歌唱风格大体相同。但由于他们长期住在不同的地区,受当地的风俗、语言、文化、庙堂音乐、地方戏曲和民间小调的影响,使同出一宗的渔歌在演唱风格上略有不同,各具特色。

出于对民间艺术的珍视,叶林提起笔,向省委领导写信,呼吁重视惠东渔歌濒临失传的困境,并谈到了自己对拯救惠东渔歌的设想。这封信得到了朱小丹等省委领导的高度关注,信件在批示和复印之后,被下发到各级党委。

惠东渔歌有“啊啊香调”、“啦打啼嘟啼调”、“呵呵香调”、“贤弟调”、“罗茵调”等20多个品种。只限于渔民们在船上演唱,有独唱和齐唱,渔民群居时以“答歌”(即对歌、或叫斗歌)为乐,均无乐器伴奏;其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戏曲音乐和庙堂音乐韵味;歌词曲式结构多为上、下句,一呼一应句式。歌词纯朴、修词简练,对现代歌词的创作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惠东渔歌在十年浩劫中元气大伤,“洗脚上岸”的渔民们迎来了新时代之后,以前耳熟能详、人人会唱的渔歌也渐渐被淡忘,只有在渔村祭祀、节庆、婚丧等场合上,才可以听到令人留恋的经典老渔歌。

许多词曲作家先后来到惠东渔村采风,创作了大量渔歌题材的作品。惠东渔歌是中国汉族地域文化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但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4、壮族民间艺术舞蹈文化之板鞋舞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色文化,“板鞋舞”其实就是壮族的一种娱乐消遣的东西,也是属于壮族的民间技艺与舞蹈。姑娘与小伙们都能穿着长长的长板鞋欢快的舞动起来。那么,大家了解不了解关于壮族的板鞋舞呢?

接下来,就随着小编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领略一下壮族板鞋舞的魅力吧!

“板鞋舞”起源于明朝广西那地土司的木枷练兵法。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犯江浙沿海,明王朝要广西出兵,广西要那地土州出三百兵士灭倭寇。土司罗武杰立即征招三百人进行训练,新兵初次操练,步伐很难一致,土司下令用木枷将新兵的双脚夹住,三人连成一伍,九人排成方队,统一步伐,只能向前,不准后退。经过严格训练后,这支队伍战法独特,勇猛顽强,为平倭寇立下了功劳。从此,三人木枷练兵法流行民间,演变成“三人穿板鞋”比赛。三人穿板鞋这项体育比赛项目经过艺术加工,发展成了“板鞋舞”。

现如今,壮族的“板鞋竞技”是以几个人为一队,大家同穿一对长板鞋赛跑,参加者必须步调一致,同心全力,队伍中的任何一个人出错或者不配合其他队员,就会令全队的人输掉比赛。而“板鞋舞”则是“板鞋竞技”的升级版本,借助道具的敲打和音乐的伴奏,表演者要协调一致的展示优美舞姿。

“板鞋舞”一般由九位壮族男女青年三人一组,穿着六只近两米长的板鞋,踏着优美的旋律走动,走动的过程中险象环生,风趣搞笑,随着乐曲的转换,壮族的姑娘小伙们还能穿着长板鞋欢快地跳起现代三步舞。观者快乐,而舞者则得到了全方位的训练。随着“板鞋舞”的广泛开展,聪明而手巧的壮族人还将板鞋舞的两只鞋板装饰起来,表演时的观赏度大大提高。亚运会期间,“板鞋舞”在北京参加了十四场演出,受到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新颖独特的表演及恢谐的情趣,引得观众们开怀大笑,掌声和笑声响成一片。

作为一种文化,“板鞋舞”不仅丰富了壮乡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而且担负起弘扬壮族民族文化、繁荣壮族经济的重任产生了积极深远的社会效果。它用历史的缩影展示了壮族人民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英勇善战的形象,激活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感和民族感。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提高、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响,“板鞋舞”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其社会功能和价值也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您可能也喜欢:

浅谈蒙古族的习俗文化有哪些?

浅谈东乡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文化:蒙古族的由来

民族文化:满族的由来

5、贵州民间艺术的瑰宝:贵州花灯剧

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虽然看似地理条件不佳,但是依靠那不多的平地与水源孕育了自己的地方戏剧——黔剧、花灯剧、侗剧、布依戏等,其中花灯剧更是声名在外,让外出的游子只要听到熟悉的戏剧,就能想到那亲爱的家。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贵州文化花灯剧吧!

1、简介

贵州花灯剧在贵州省汉族地区和一些民族杂居地区流传的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戏曲剧种。贵州民间花灯歌舞,历史久远,据清康熙至道光年间的地方志记载,福泉、遵义、开阳等地当时已有花灯歌舞流行,每于上元节,扎各式纸灯,由儿童作时新妆,踏歌和乐,谓之“闹元宵”,或男妆唐二,女妆懒大嫂,手持巾、扇,双双起舞,称为“跳花灯”。1915年《瓮安县志·风俗篇》载“问以杂剧者”,说明至迟此时就已有花灯剧了。贵州花灯剧在省内有不同的叫法: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贵州花灯是贵州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也是贵州省群众基础最广泛的地方剧种。最初的花灯戏演出形式简单,以演民间小戏为主,题材多取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有《拜年》、《姐妹观花》、《三访亲》、《刘三妹挑水》、《放牛拦妻》等剧目。

2、发展

贵州民间花灯歌舞,历史久远,大致起源于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许家坝、文家店、大河坝、大坝场、塘头等花灯盛行。

最初是“二人转”,其中《门斗转》、《鹰展翅》、《边鱼戏水》、《膝上栽花》和《苏秦负剑》等舞蹈动作很有代表性,连歌带舞,十分动人。

明末清初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或一男二女,叫“双凤朝阳”或“二男一女”叫“双狮戏球”。也有的地方二男两女叫“双花灯”。

据清康熙至道光年间的地方志记载,福泉、遵义、开阳等地当时已有花灯歌舞流行,每于上元节,扎各式纸灯,由儿童作时新妆,踏歌和乐,谓之“闹元宵”,或男妆唐二,女妆懒大嫂,手持巾、扇,双双起舞,称为“跳花灯”。1915年《瓮安县志·风俗篇》载“问以杂剧者”,说明至迟此时就已有花灯剧了。贵州花灯剧在省内有不同的叫法: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清光绪18年,思南人罗芳林从云南还乡,在家乡罗家坝搭了一正规的舞台,把土家矮台戏搬上了高台演出。高台戏由此而得名。

到清朝末年,因受外来戏剧文化的影响,已发展成为花灯戏——高台戏,这是花灯史上的一个大的飞跃。

3、演身段

大都取材于花灯舞蹈的动作,演出时手执折扇和手帕,灵活运用各种步法、手式,以及耍扇、耍帕的技法,形成清新活泼的艺术特色。其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与手帕为道具表示情感。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鸡步、梭步、碎米步、矮桩步、妇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盖扇、差扇、扑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黄龙缠腰、海底捞月、雪花盖顶、岩鹰展翅等。

贵州花灯戏的曲调有的戏剧性较强,也有的源于抒情性的民歌小调,其中“绣荷包”最为闻名。贵州花灯戏在流行过程中逐渐打破了“灯、扇、帕”的歌舞程式,脚色行当也不再局限于“二小”、“三小”,而有了净、末、老旦、彩旦等的划分。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时,板腔与曲调综合使用,形成了丝弦灯调系、台灯灯调系和锣鼓灯调系,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