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壮族特有的壮族马骨胡音乐文化(壮族特有的壮族马骨胡音乐文化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3-09-01 10:10:11作者:未知

壮族特有的壮族马骨胡音乐文化(壮族特有的壮族马骨胡音乐文化是什么)

文章目录:

1、壮族特有的壮族马骨胡音乐文化

2、壮族文化:壮族霜降节的由来及简介

3、壮族文化:蚂拐节的习俗

4、为什么壮族崇拜蛙文化

5、壮族文化:壮族民歌的特点

6、猜你喜欢:

1、壮族特有的壮族马骨胡音乐文化

每一段美丽的音乐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传说。壮族文化中的马骨胡艺术就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世代相承的故事。马骨胡是壮族人民精神的象征。

虽然马骨胡只是一个乐器,但深厚的文化底蕴,足以让我们所有人学习与深究。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看看壮族特有的壮族马骨胡音乐文化吧。

马骨胡是壮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因琴筒用马骨制作而得名。马骨胡,别称“骨胡”。壮族传统弦鸣乐器,擦弦类。壮语称之为“冉督”,又称“冉列”和“冉森”。“冉”,壮语意为“胡”,“督”为骨头,故名。“列”、“森”系

2、壮族文化:壮族霜降节的由来及简介

大家都知道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霜降,其实壮族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有一个霜降节,劳作了一年的壮族人会用迎霜粽来招待亲友,同时进行娱乐活动。

那么,在壮族文化中,霜降节的由来是什么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霜降节以大新县下雷镇最具特色,其来源与下雷土司传说和庆丰收有关。相传土司第十四世许文英,其妻岑玉音为湖润土司的女儿,曾和其夫于清末一道骑牛到闽越沿海抗倭(一说抗安南)。因为岑玉音是骑着牛去打仗的,所以被称为“娅莫”,“娅”是壮语里对老年妇女的称呼,“莫”即黄牛。

岑玉音抗侵略凯旋之日正值霜降节,为纪念许文英及岑玉音,下雷人民建起玉音庙(庙娅莫),逢霜降日民众扛着玉音的画像举行游神活动。关于岑玉音的事迹有两种不同的传说,一说壮族妇女岑玉音箭术高超,勇敢过人,曾带兵去广东、福建沿海一带抗击倭寇。她用兵果断,料事如神,多次打败入侵的倭寇,得到皇帝的封赏,最后她解甲回乡,直到逝世。人们因她曾在霜降这一天大败倭寇,所以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以示纪念,逐渐形成为霜降节。

另一说是她和丈夫一起,为保卫壮族人民的安宁及财产,率兵抵御入侵之敌,于霜降之日大获全胜,故当地百姓庆祝三天,定为节日。每逢霜降的前一天,各地壮胞都到下雷附近各村寨借宿,次日清晨到玉音庙进行拜祭。据说清代时,当地州官也要备办供品前来参加祭祀。群众祭祀完后归来,就近表演舞狮、演唱壮剧、民歌等活动,欢度怀念民族英雄的节日。节庆由此而来,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霜降节还与稻作族群的节期规律有关,是丰收节的一种形式。《归顺直隶州志》中关于“霜降节”的记载,里头有:“前一日,州城各户裹粽,谓之‘迎霜粽’。节间燃烛烧香,供祖先,给小孩。四乡亦作糯米糍,谓之‘洗镰’。推原其故,盖幸登场事竣也。”

您可能也喜欢:

布依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六月六

藏族的传统历法简介与特点

藏族文化中一朵瑰丽的花:藏族民歌

3、壮族文化:蚂拐节的习俗

蚂拐节是壮族一个重要的节日,也被叫做青蛙节,这一天壮族人祭拜的不是掌管施云布雨的龙王,而是青蛙,这不得不说是个奇怪的节日。

那么,在壮族文化中蚂拐节的习俗是什么样的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找蚂拐

正月初一早饭后,大人小孩三五成群下田间地头寻找蚂拐,按惯例取两只,一公一母。并交由主持此次活动的负责人将蚂拐装入一节剖开的竹筒内(称“蚂拐棺”),合好绑紧,用彩色纸糊面。第二天,青少年们抬着“蚂拐”巡游本屯各户,念诵祝词。祝贺主家新年万事如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祭蚂拐

正月十五日,在沿袭固定的蚂拐坟边竖起五六米高的彩色纸幡,摆上祭品,敲打铜鼓皮鼓,祭祀蚂拐。

地葬蚂拐日期

例如东兰县巴畴乡的巴英屯是二月初二,金谷乡弄法屯是二月初三,而大同乡切近屯则在正月二十八,但都在正月二十五至二月初七这段时间内。葬蚂拐的仪式不同,规模也有大有小,巴畴乡巴英屯仪式最为隆重,每次活动总有上千人参加,活动内容也很丰富。以此为例简述。

这天早饭后,屯里响起三声“地炮”,青年们就扛上四面铜鼓上村边高坡上敲打,直到傍晚才回家。晚上全屯男女老少汇集纸幡下,举行葬蚂拐仪式。葬蚂拐前,先将去年旧尸骨取出,观其颜色,据说骨黄预示这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骨白则干旱,五谷歉收,而棉花却丰收;骨黑则庄稼、人畜有病有灾。然后,由一老者念诵祭词,埋葬新蚂拐。

化装表演

葬蚂拐前,外村赶热闹的后生源源而来,此时,两位老翁戴假面具,用破布烂蚊帐裹身,扮成“蚂拐公”和“蚂拐婆”,在一群各戴七丑八怪假面具、手持棍棒的“蚂拐仔”的护卫下走进人群中,众人自动让出一条三四米宽的过道来。约成俗定,这条过道一直到散场也无人敢去侵犯。

“蚂拐公”和“蚂拐婆”过过道和巡垌一周之后,即悄然离去。“蚂拐仔”们则留下维护秩序。之后,过道上出现“算命先生”、“渔翁”、“卖药郎”等几个角色,按角色持道具作兴表演,内容均为预祝新年万事如意,消灾除难,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接着两男两女(女的也由男的装扮)在过道上齐唱赶鬼歌。这一过程,如今大多地方已经从简不盛行了。

对歌

主持人宣布歌场纪律,与一人齐唱开场歌后,蚂拐歌会开始,十多几十对歌手按男女分排,双双对对唱山歌。内容有天文、地理、历史传说、风俗人情、生产劳动等,但大量的还是恋爱歌,直唱到天亮,并约定下次歌会再会后才结束。至此,整个蚂拐节就在天亮以后结束了。

您可能也喜欢:

内容丰富的彝族风俗与文化

烟盒舞的历史溯源及鲜明特色

维吾尔族的手工艺品:英吉沙小刀

苗族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傩文化

4、为什么壮族崇拜蛙文化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主要聚集在中国的南方。不过他们十分的崇拜蛙文化,可以在很多的石壁上看到关于它的刻画。那么壮族为何这么崇拜蛙文化呢?本期的云南少数民族,为你解析。

一、壮族蛙崇拜的起源

壮族地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对蛙的崇拜。壮族古代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历史的传承一般是由口头文学来完成。因此,我们可以从壮族的口头文学中来了解壮族崇拜青蛙的起源问题。

流传在广西东兰、巴马、凤山等壮族地区的《蚂虫另歌》(蚂虫另即青蛙)唱到:“天下树有根,地上

5、壮族文化:壮族民歌的特点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歌,而壮族的民歌特别发达,不论男女都会在很小的时候学习山歌,父母也会将山歌交给自己的子女。

那么,在壮族文化中,壮族民歌有什么特点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一、壮歌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比兴美。壮族人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比较委婉、含蓄,与西方人那种赤裸裸的表达有明显的不同,这或许是比喻比兴手法在壮歌中得以普遍运用的原因。

二、壮歌具有一挥而就、出口成章的特点。古人虽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得来一个字,拧断几根须”等句以及“推敲”的典故来说明诗歌创作的艰辛,但同样有曹植七步作成名诗的“快手”敏才。所以壮族歌手们普遍具有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对唱几天几夜而不重复的令人叫绝唱功同样不足为奇。快思敏捷上更是曹植“七步成诗”的速度望尘莫及。壮人的嘴巴几乎就是山歌的源泉!

二、壮歌具有整齐严谨、琅琅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壮歌最擅长于譬喻和生动的描写,能给予唱者和听者极大的感动。故清代闵叙说:“壮人生于深山……其歌,字皆土音,韵则天籁,译而通其意,殆亦工于词者。”

您可能也喜欢:

壮族文化:莫一大王节的传说

壮族文化:壮族霜降节的由来及简介

布依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六月六

6、猜你喜欢:

本文标签: 壮族  文化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