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山东历史文化名镇,你知道多少(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

更新时间:2023-05-26 00:05:11作者:未知

山东历史文化名镇,你知道多少(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

文章目录:

1、山东历史文化名镇,你知道多少?

2、山东茶文化的发展与历史

3、广东赤坎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4、历史文化名镇,榆林高家堡古城

5、浅谈陕西历史文化名镇有哪些

6、猜你喜欢:

1、山东历史文化名镇,你知道多少?

山东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从古至今山东出现过许多的历史名人,而这些历史名人为我国的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山东也成为了中国最有文化历史的城市,而山东也有很多的历史名镇,你知道都有哪些吗?下面的山东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山东历史文化名镇滕州官桥镇

滕州市官桥镇地处滕州市区南部,隋未唐初始建官桥镇。官桥自古贤人辈出,造车始祖奚仲、养贤纳士的孟尝君、勇于自荐的毛遂、汉家儒宗叔孙通等皆出于此。官桥镇是距今7300多年的北辛文化发祥地,古徐州首

2、山东茶文化的发展与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的发展史上茶文化也在不断的改善,茶文化已经在中国的各个地方生根发芽,每个城市、每个民族都有着不一样的茶文化,山东是中国历史中的名城,在山东文化中,茶文化也占了不可或缺的位置,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山东茶文化的发展和历史吧。

一、山东茶文化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据陆羽的记述,神农氏是中国第一位发现茶的饮用功能的始祖,而西周鲁国周公则使茶得以闻名于世,故而山东茶文化发展源远流长。饮茶于山东普及,始于唐宋时期,唐代宗李豫时(公元762年至779年)《封氏闻见记》中记有“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723年左右)泰安灵岩寺,到处煮茶,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到了中唐,北方饮茶已较为普及,江南大批茶叶长途运往华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自宋代至今,茶已成为山东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孔孟之乡”山东作为华夏礼仪之地,更是提倡中国传统礼文化。客来泡茶,是许多地方的民俗和礼仪。茶,蕴含着一种“礼”的象征。

山东不仅有饮茶之风气,也产茶。《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据竺可桢研究和有关考古资料,指出四、五千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湿热,所以关于上古时期这一地区有茶的传说是有可能的。后由于气温骤然变寒使茶绝迹。据地方志记载,山东在元、明时期,昆嵛山区曾设有管理茶叶生产的机构“茶场提举”。又《中国茶叶》1979年曾报道,1940年日本石川县茶叶组合副组长本山亮一来山东调查种茶的可能性,在津浦铁路沿线北纬36°以南的旷野中,发现一株唯一的大茶树,“粗有三抱,高达五丈余”。

同年日本《茶》刊报道了这一发现,并刊载了大茶树照片一幅,但没有山东省茶的试验、生产记载。新中国建立后,山东于50年代开始从南方引种茶。在1952年到1966年期间,山东省进行“南茶北引”试种,从1966年起山东省开始有计划地发展茶叶生产,在对山东省宜茶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全面调查以后,主要选择了三个区域开展大规模的引种试种:

(一)东南沿海茶区,包括崂山、胶南、日照、莒南、莒县、五莲、临沭等市县。

(二)鲁中南茶区,包括沂水、沂南、平邑、蒙阴、临朐、泰安、新泰、莱芜、费县、苍山、郯城、枣庄等市县。

(三)胶东半岛茶区,包括海阳、乳山、文登、荣成、牟平、蓬莱、招远、莱阳、即墨、平度等市县。

其中,东南沿海的茶叶种植面积一直巩固在2万亩左右,几乎不存在冻害问题,种茶的经济效益高于相同条件的其他经济作物收入,是山东省最适宜茶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继续坚持“南茶北引”,大力发展茶生产,取得了显着成就。山东省的茶生产经历了5个阶段,目前已形成3个重点茶区。

1、零星种植阶段(1952~1961年)

1952年泰安县率先开始引茶种植于徂徕山。1959年,省商业、农林、供销等部门从安徽黄山引进茶籽,在东南沿海7个县种植约330hmz,除青岛中山公园所剩几株外,其余全部死亡。1960年从中国茶叶研究所运来茶籽,栽植于省园艺研究所(泰安),法如种麦,越冬死亡。

2、计划引种阶段(1965~1970年)

1964年省委书记谭启龙在青岛考察工作,见到中山公园的成活茶树,即向农林、商业、供销部门交待了引种任务。1965年首先在五莲、青岛、临沂等地试栽,1966年扩大到淄博、烟台、潍坊、泰安等地。在总结以前引种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种茶的地形必须是背风向阳半山坡,并把好三关,即播种质量关、出苗关和越冬关。1967年在26个县播种近130hm2,成活率达45%,1968年播种成活率达85%,1970年种植160hm2,成活率达95%。自此总结出山东种茶必须抓好四个结合:种茶与植树造林(防护林)相结合、种茶与深翻改土相结合、种茶与兴修水利相结合、种茶与畜牧养殖相结合。

3、扩种和高产攻关阶段(1971~1980年)

1972年9月16日,《人民日报》登载山东省“南茶北引”成功的报道。1973年10月,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了6省区(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与会专家认为山东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这一结论打破了理论界长期认为北纬30度以北不能种茶的历史。到1978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近7300hm2,以后又在日照、胶南、五莲、荣成等地安排了茶叶高产栽培攻关试点,促进了茶叶产量的提高。

3、广东赤坎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有十大最美古镇,不仅有秀丽的景色,还有很多流传的历史的文化,而在十大古镇之一的赤坎古镇就被誉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那么大家对于广东的赤坎古镇有多少了解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城市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赤坎镇介绍

赤坎镇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经济开发区内,开平市中部的潭江之滨,毗邻市区三埠,距开平中心城区12公里,上接恩平、阳江,下通江门,广州,北连鹤山、高明、新兴,南往台山,面积61.4平方公里(其中镇区5平方公里),人口4.6万,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达9万多人。

历史上曾是开平县城所在地,后来才挪到三埠镇,即现开平市区。赤坎镇原先由新会县分割出来,由于潭江的各支流包围着赤坎镇 。

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乡村,北岸则是城市,清一色的骑楼,远比开平老街庞大的洋楼群。沿江的堤东堤西路,里面与之平行的中华路,夹在两条大路间还有一条叫“二马路”的小路,这是与江平行的三横,还有许多纵马路与它们交叉形成城区的路网。赤坎镇有一番中西合璧的古朴味道。

主要景点

南楼

南楼高五层,外面布满弹孔。司徒氏七烈士于1945年日本投降前25日凭此楼抗击日军,坚守7天7夜的英雄事迹,南楼也因而成为侨乡人民坚贞不屈、为国捐躯的不朽历史见证,开平民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景辉楼

景辉楼置身在赤坎镇的欧陆风情街,与赤坎影视楼仅一墙之隔,是了前往参观了解赤坎古镇百年历史的唯一场所,景辉楼是岭南水乡的骑楼,以民国时期名医张景辉而命名。楼高三层,建筑长45米,宽5米,楼高三层。每层都有双客厅、双寝室、双开放式楼梯,垂直天窗,桥式天井,属典型的岭南古镇骑楼民居

欧陆风情街

赤坎镇的堤西路被誉为欧陆风情街,沿路商铺建筑风格保存良好,充满1920年代的味道。早年旅美、欧的本地华侨带回国外建筑图纸再融合本地传统建筑风格,建造出一批中西合璧的楼房。其特色主要体现在楼顶建筑。

司徒氏图书馆

1920年,司徒族人开设阅览室。1923年,动工图书馆,1925年,司徒氏图书馆大楼在东堤潭江之滨落成,旅居海外的司徒氏和当地司徒氏共筹得4万多银圆,建筑风格为欧式,建成后馆内藏书逾万册,馆内陈列本族名人事迹,藏品还包括慈禧太后题字等。1926年,再置美国机械钟,上链一次大钟可以运转一周。

关族图书馆

1925年,关族人组成家族图书馆组委会。1927年动工图书馆,1929年建成关族图书馆,矗立在赤坎上埠堤西河畔,与堤东的司徒氏图书馆遥首相望,购买了《四库全书》、《万有文库》、《廿四史》三部作品和选购了德国大钟。

迎龙楼

坐落在开平市赤坎镇三门里村的迎龙楼,东距开平市6千米,是开平市现存最早的碉楼,为关氏家族所建。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关氏家族立村之初,这里是一片芦苇丛生,水鸟群集的低洼之地。

为防洪涝,关氏十七世祖关圣徒夫妇献出家庭积蓄,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建起了迎龙楼。它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152m2,砖木结构,楼高11.4m,为全村制高点。

楼顶的建筑形体没有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非常传统,是开平碉楼最原始的模式,代表了开平碉楼的早期形态,保存完好。

骑楼建筑

骑楼建筑是赤坎镇的一大特色,全镇共有三公里、约六百座骑楼,当中尤以堤西路一带最壮观,构造也极讲究,几乎一楼一顶,各式的西洋屋顶壁面后是传统中式“金”字型瓦顶,巴洛克风格的屋顶装饰,镶嵌了彩玻璃木窗,石雕精美的小台,淡黄、暗红的外墙。

赤坎镇的骑楼连绵成一片,在小镇中夹道林立,堤西路、堤东路、中华路、牛圩路等几个路段几乎都由骑楼组成。册内的骑楼有近600座,即便以每座宽5米计,骑楼街的总长度也接近3公里。骑楼通常有四五十米长、3层楼高。

沿堤西路向内,中华路等路段的骑楼楼顶装饰逐渐简单,而到了内街牛圩路,骑楼几乎都降为两层,楼顶的装饰也是草草了事。在骑楼街的精华区堤边街道,偶尔有防守的堡垒——碉楼和西式风格的钟楼夹杂骑楼群间。

4、历史文化名镇,榆林高家堡古城

高家堡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神、榆、佳三县区交接处的秃尾河流域。高家堡古城是陕北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同时也是当地的旅游文化景点。在榆林文化中,它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估量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据传说,高家堡城明正统以前在镇东塬上,即志书所载弥川县治所。明正统四年(1439),陕西巡抚陈镒择秃尾河与永利河交汇处的永兴川开阔地的高家庄构筑堡城,以庄名堡,移民实边。时属葭州领辖。成化巡抚余子俊、万历巡抚涂宗浚、清乾隆葭州知州祖德宏都有修葺。乾隆二十七年(1762)拨归神木,复经知县方万年续建。

城周三里零三十八步,砖石包砌,东南西三门各建瓮城、箭楼,分别镌刻耸观、永兴、安澜石额。环城女墙整饬,垛口齿列,数十米处必有马面突出,俗语戏称“城小拐角大”,实际纯为军事防御所需而置。北城无门,外百余米处横建小城垣,东西贯通,长千余米,高近3米许,兼有防洪御寇之功用。

城中央建中兴楼骑街分野,十字街与棋盘巷互相钩连,石板墁街,字号林立,垂柳掩映。明代建有楼铺15座,烟廛千户。四合院飞檐踞兽,廊腰漫回。其建构具有浓郁的京城风格,时人雅号“小北京”。着名的四合院有东街韩氏院,东头道巷扇门院,东二道巷张氏院,同心巷张氏院、刘氏院、杭氏楼院、李氏楼院,北巷李氏院,西街韩氏院等。

其建筑格局有“丹凤亮翅”、“八卦扶鸾”、“太极两仪”等称谓。所用砖、瓦、木、石雕绘极尽工巧,遗韵至今不逊。衙署建筑屡多废置,明清两代先后有都指挥署、参将署、都司署、阜益仓署、驿正站署等官邸。2004年,高家堡古城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升列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家堡古庙宇众多。城内中兴楼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字洞分街,二层重檐十字歇山顶回廊翘角楼阁,南伸两翼,券窑举阁,石阶勾连。楼建玉皇阁、日月洞、观音殿、老爷殿,骑街四洞三批三碹,分嵌石额,东书中兴楼、南书镇中央、西书幽陵瞻、北书半接天。

顶楼北壁砖雕明人法书玉皇阁三字,笔力遒劲。旧时楼上匾额楹联极多,四面额匾皆为集古法字精雕而成,有“紫气东来”、“夕阳西照”、“北极呈祥”、“南官毓秀”等巨匾,异彩纷呈。东西两壁分嵌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琉璃画。以中兴楼为南北中轴线,北城墙突一方墩,洞门石额榜书“映北辰”,上建二层重檐歇山顶三官殿一座。

城内侧近建白衣殿一座;侧东建财神庙一座,并戏台、配殿、券棚等。南城门内侧石洞骑街,上建戏楼一座。东南城墩建魁星楼一座,下窑上阁,木雕神像,有机关可使神像腾挪。东二道巷建地藏庵一座,前庵后殿,殿脊佛塔,地狱诸神俱有本位。城东北处建城隍庙一座,重门三进,前庭后宫,泥塑、木雕神像及彩绘壁画均极精妙,匾额楹联尤为丰富。

道光县志说该庙“神极灵应,相传前代每有边警,先期钟鼓自鸣”。民传康熙驾幸高家堡时感其灵异,敕封“灵应侯”,晋秩“三品正堂”,赐着冕旒衮服,十六抬黄轿,半副仪仗执事。因此,“城小神灵大”又成当地美谈。城隍庙对南临街处建戏楼、木牌坊各一座,侧建五道庙一座。

西街建上帝庙一座,殿阁宏伟,庭院深广,民国间改办为学校。西门处建大兴寺(俗称西门寺)一座,计有天王殿、韦陀阁、弥勒龛、钟鼓楼、禅堂、祖师殿、伽蓝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大雄宝殿横窑起脊,侧开三门,环廊抱厦,顶建藏式法相轮白塔一座。该寺戒规森严,僧众多精于修为,亦不乏高僧大德,明清两代享有盛名。

5、浅谈陕西历史文化名镇有哪些

陕西众多的名镇名村反映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聚落形成和发展演变,是陕西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小编就带你去陕西文化,看看陕西的历史文化名镇有哪些。

凤凰古镇:

秦岭南坡,凤凰镇依山傍水,社川河、皂河、水滴沟河三水交汇于此,形成三角洲,凤凰镇便依山傍水建在这肥沃的三角洲上。凤凰镇老街弯曲的街道和两边遍布的明清老房是这里的最大特点。在这条东西一千多米长的古镇上至今仍完好保留着60多座明清时期的民居。沿主街有一条石板覆盖的小溪,另有一条与之垂直的小溪穿镇而过,形成十字形水系。

青木川古镇:

青木川古镇位于汉中市宁强县西北角,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有“一脚踏三省”之誉。青木川曾是入川的要道之一,历经岁月沧桑,现有大量保存完好、风格迥异的古街、古祠、古栈道、古建筑等历史遗迹。雕刻精美的窗棂、门楣、瓦当风格典雅,古朴的青石板街道尽显古镇的静谧安详。

陈炉古镇:

陈炉古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东南15公里处,属铜川市印台区所辖。全镇总面积99.7平方公里,地形为土石低山梁塬丘陵地貌。陈炉古镇是宋元以后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其烧造陶瓷的炉火1000多年来灼灼不息,形成“炉山不夜”的独特美景。

华阳古镇:

华阳古镇始于秦晋,是历史上有名的古道驿站,古军事要冲,古经济政治重镇。古镇内明清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古华阳县县城墙残垣轮廓尚在,宋元时期的华阳镇古塔和古戏楼风格独特,文武官员衙门,客栈,当铺,酒楼,茶楼等铺板门一条街600多米300余间为主体的明清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是深山中罕见的明清时期古镇风貌。

米脂县:

米脂古称“银州”,因当地盛产小米,“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米脂的米不光养育了西夏王朝奠基人李继迁、明末清初农民领袖闯王李自成这样英武盖世的男儿和貂婵这样的倾国倾城的绝世美人。

后柳古镇:

后柳古镇位于石泉县城以南23公里的莲花湖畔,其地势三面环水,呈半岛状。后柳镇古朴厚重,历史久远。经省考古学家考古发掘,认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该地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器,可见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