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S星译社:双子座周运势7.1-7.7 双子本周星座运势
2023-08-26
更新时间:2023-08-27 00:03:34作者:佚名
1、春节习俗民谣教你腊月廿三到三十该做啥
2、传统文化:春节民谣大全
3、腊月的习俗有哪些
4、春节习俗 农历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5、腊月三十的习俗 除夕的风俗
6、猜你喜欢:
每年年关将至的时候,人们总是要提前做好过年的各项准备,购置年货、打扫家中,忙碌而充满着喜悦。千百年来,在这欢欢喜喜准备过大年的过程中,流传下来许多春节习俗,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春节习俗民谣,一起看看腊月廿三到三十该做啥。
你可能喜欢》》春节的传统美食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据说这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本“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以前生产力低,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也是勤俭的写照。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这天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马。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习俗。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中国的孝道讲究事死如生,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大年三十,除夕守岁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春节的民谣,是当年老板姓生活的写照,虽然春节产生的时间已经十分的遥远,但是今天当我们再次回忆起来的时候,仍然使人遐想,甚至难以忘怀。春节的部分习俗已经不存在,但是这些民谣还是一直在民间流传。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春节民谣都有哪些吧!
(一)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扭上街。这首儿歌几乎将春节前后的活动,如腊八、糖果祭灶、守岁、拜年等一一概括,读起来琅琅上口,至今仍在“俗文化”的传播者口中传唱。
(二)北京的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三)有民谣记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民谣是春节活动大事记,中原人民置办年货的活动也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
您可能也喜欢:
详解:关于春节的对联大全
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大盘点
2015年春节放假安排时间表
春节送礼:春节送什么礼物比较合适?
腊月是农历的最后一个月,时间进入腊月预示着年关将至,人们即将开始新一年的生活,因而腊月也有许多与之相对应的习俗,那么本期老黄历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腊月的习俗有哪些吧。
腊月初八
这一天被称作“腊八”,即腊八节,最有名的就是“喝腊八粥”。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有非常多的传说,其中之一是,传说上古五帝之一颛顼氏的三个儿子死后化为恶鬼来专门吓小孩子,偏偏这些恶鬼就怕被红豆打,于是就有了“赤豆打鬼”,后来腊八这天人们就用红豆煮粥。
腊月二十三
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汇报这一年来家庭情况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在这天晚上送灶神,吃灶糖,传说古人们为了不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乱说话,就准备很多灶糖给灶王爷,用糖黏住他的嘴,希望他在汇报时为自家多美言。
腊月二十四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家里的灰尘,有“掸尘扫房子”的习俗,因“尘”和“陈”谐音,所以有“辞旧迎新”的寓意。当然古代家具造型复杂,还都用柴火烧水煮饭,所以家中灰尘还是比较多的,可想而知家家户户都卖力打扫屋子时的场景有多热闹。
腊月二十五
这一天要吃豆腐,“腐”同“福”,所以有“接福”的意思。当然这个习俗现在比较少人知道,取而代之的是在门、窗户上贴倒福,也有接福之意。
腊月二十六
这一天是“磨刀霍霍向猪羊”的日子,在古代过年是一定要吃肉的。即使再穷的人家都要做一点儿红烧肉来吃,因为“肉”寓意“富裕”,表达了认为对来年红红火火、富裕吉祥的美好祝愿。
腊月二十七
这一天是专门用来上街置办年货的日子,即使那些在腊月二十六没来得及杀猪羊的家庭,二十七也得在街上买到过年时要用到的肉类、果蔬和其它用品,所以这一天的集市会非常热闹。
腊月二十八
这一天古代人就要开始做各种花色样式的糕点、馍饼了,不同于现代人有发酵粉这种神器,古代人只有老老实实的等着面粉自己发酵,所以得等上好几天时间,这天开始制作的发面会在正月初一派上用场。
腊月二十九
腊月二十九是除夕前最忙的一天,这一天除了要确定过年时需要准备的各种衣事祭品外,还需要上坟祭拜祖先。当祭拜完祖先过后,紧张而丰富的除夕节前准备活动就暂时圆满落下帷幕了。
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即为除夕夜,这一天人们要吃“大鱼大肉”的年夜饭,放爆竹,守岁等等。古代关于除夕有这样一个传说,即:年兽在年末时都要出来捣乱,但是人们知道它害怕爆竹,于是家家户户放爆竹来驱赶年兽,如今放鞭炮更多是用来为新年增添气氛。
年终腊月二十五,有着磨豆腐的民间习俗,现在城市基本没人自己磨豆腐了,但大部份农村地区还在传承着这传统民俗,也算是有历史的春节习俗之一。那么大家知道农历二十五为什么要磨豆腐吗?且随老黄历一起来看看吧!
腊月二十五 家家推磨做豆腐
农历腊月二十五,民间有推磨做豆腐的习俗。磨豆腐是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腊月二十三祭了灶,腊月二十四扫完了房子之后的腊月二十五,老北京人就该糊窗户了。过去的北京人,家家户户都住在四合院里。那个时候的房子,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的玻璃门窗,更多的则是那种带窗棂的、上下对开的、在窗棂上贴上宣纸或白纸或报纸的、窗棂把窗户分成了一个个的小格子、格子里面被贴上了窗花的窗户。现如今,居住在楼房里的人们,“糊窗户”是大可不必了,贴个窗花、贴个福字、挂副对联,还应该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说起来,这“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实际上是老北京人在准备春节期间必备的所有“年货”的开始。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腊月二十五为什么要磨豆腐
为什么偏偏要腊月二十五这天做豆腐呢?有一个传说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所以之后的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家家都要做豆腐、买豆腐,起居、言语都要谨慎,祈盼来年得福。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还有另外一个传说典故,说这一天家家户户做豆腐,源自清代百姓对奸臣和珅的抗争。因为那个年代老百姓特别恨腐败,就想跟腐败做斗争。怎么办?于是就在这天要做豆腐。春节吃豆腐,谐音“斗腐”,就是跟腐败做斗争。如今,这种习俗传承下来,到腊月二十五,豆腐就成了备受青睐的食品。
而如果从现实生活角度出发来解释“二十五磨豆腐”,则是因为按照民俗,大年三十和初一都不能动刀,初二开始又有人来串门儿,也没空做事,所以民间一般要从腊月二十五开始做年后四五天所有的吃食。在过去,豆腐是过年时的必备食品。所以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人们将浸泡过的黄豆,用石磨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豆腐做成后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这也就有了「二十五,磨豆腐」的说法。
制作豆腐流程
1、碾片脱壳:将干黄豆分批倒进一台土砻中碾压,令其脱壳并成片状;
2、浸泡:让脱壳干净的黄豆片在清水中浸泡四五个小时;
3、磨豆浆:用人力转动一台石磨,伴和着清水将黄豆片磨成豆浆,通常由2人操作,即一人不停地转动石磨,一人负责加料黄豆和水;
4、过滤去渣:用一个密实的面粉袋装上豆浆,然后用力将浆液挤出流进干净木桶;
5、煮沸:将纯豆浆倒进一个大鼎,经煮沸后装进按比例配以石膏水的木桶里,并用木桨搅匀,然后让其冷却凝结;
6、加压成形:取几块长约60×60×4厘米的槽形木板,板面呈方格状,并各垫上一块白布,然后用贝壳瓢将已凝结的豆腐花舀到几块木板槽里,用槽里的白布盖住,再压上一块木板和石头,令其减少含水量并成形。一个多小时后,搬开石头和木板并将其反转过来,除去白布,一板乳白色呈方格状的豆腐便新鲜出炉了。
腊月三十也就是大年三十,它在民间也被人们称为是除夕,在除夕这天会有一些习俗活动,那么腊月三十的习俗活动是什么呢?除夕的风俗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老黄历一起来看看吧!
你可能感兴趣:春节放假2020 吃饺子的原因 压岁钱意义
腊月三十的习俗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年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这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习惯,古代北方底层人民生活很艰辛,一年到头不饿肚子已经是最大的希望,改善生活的美食只能留到大的节日和特殊的日子时才能吃,而被列为最好吃的美食“饺子”也是最难吃到的,所以才找机会就吃饺子。
贴年红
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春联
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你可能感兴趣:春节期间桂林有哪些民俗活动
窗花
在中国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后来因为剪纸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窗花也由此得名。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博,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但最多的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常以“吉祥喜庆”、“丰年求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连年有余”、“贵花祥鸟”等为主体。
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倒(到)”。其实福字不能倒贴,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福字倒贴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和家里的箱柜。中国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你可能感兴趣:长沙春节有什么风俗 有什么特点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在辞旧迎新春节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古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中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8]
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通宵守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挂灯笼
过年挂灯笼是中国的古老习俗,红色代表喜庆,圆形灯笼则寓意团圆美满,红灯笼象征着平安祥和、红红火火。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据说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压岁钱
压岁钱,是过年习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二十五磨豆腐腊月二十五农历腊月二十五农历二十五腊月二十五是什么日子农历二月二十五农历十月二十五农历九月二十五农历正月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