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冰雾花怎么收集(原神冰雾花在哪里收集)
2023-07-18
更新时间:2023-07-18 08:17:09作者:佚名
来源:环球时报
中国国家统计局7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这一增速快于上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快于疫情三年年均4.5%的增速, 在目前已公布数据的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是最快的。由于中国经济对世界举足轻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中国今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并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全球性意义。
GDP 资料图
全世界都紧盯着中国的经济数据,并围绕这些数据进行各种各样的分析和预测,这很正常。中国的体量如此之大,它的经济发展轨迹对世界而言已经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根据IMF的预测,未来五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为全球GDP增长贡献份额预计将达22.6%,是美国的两倍。因此,在当前内外复杂环境下,如何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中国经济形势,避免产生误解误判,尤其重要。
就今年上半年而言,尽管二季度增速略低于市场预期,但整体来看,5.5%的增速还是含金量比较高的速度。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不难看出,中国经济结构改善、动能优化的特征较为明显。比如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提升,服务业贡献大幅增加等。与此同时,新动能正在快速发展,在科技创新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增长比较突出,以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产量和出口都大幅增加。这些表明了,中国经济正在新的赛道上不断蓄力。
从长远来看,支撑中国经济继续成长的客观条件也依然存在。比如中国制造业规模已经全球第一,但仍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这也意味着未来的升级换代将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中国的城镇化还没有完成,而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互动发展的过程,也将表现为中国经济巨大的成长性空间。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里的14亿多人口希望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并愿意为之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这是中国前进的最大动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经济成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要实现它们很可能伴随着一个艰难的爬坡过坎历程。尽管中国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然而内生动力不强、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预期不稳等问题在短期内仍然比较严峻,我们面临的压力并不小。这当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全社会还需要继续咬紧牙关,拿出拼搏和奋斗的精神,来闯过新的难关。尤其是各地各部门需要将中央精神落到实处,拿出真抓实干的劲头,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在全社会加速提振信心,保持经济增长势头。
制造业 资料图
众所周知,预期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预期管理在当前国内外环境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在我们整个经济复苏的进程中,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对正面预期的营造和呵护应该是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务实地采取扩大内需、优化结构的措施,提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信心。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政策工具箱里仍有充足的选择,迄今为止中国对经济的刺激政策是比较克制的,没有选择“大水漫灌”的短期刺激行为。未来在激励民营企业、拉动房地产市场等方面,也有望出台更多针对性的政策。随着促进发展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向好。对此我们应有充足信心。
纵观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从来没有过轻轻松松就拿到优异成绩单的时候。但中国有自身独特的体制优势,中国人民勤劳、肯干、向上,这个团结一心的国家没有停滞不前的理由。现在我们很可能到了一个新的爬坡阶段,虽然面临不少困难,但方向是对的、基本面是好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齐心协力,目标都会一个个变成现实。中国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对此谁都不应该误判了。
延伸阅读:
媒体:国民经济半年考,决胜5.5%之外
"中国经济目前不存在通货紧缩的现象,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7月17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如此回应。
在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付凌晖称尽管价格目前阶段性处于低位,从经济增长、货币供应这些相关指标看,中国的经济都不符合通货紧缩的条件。
当日,国民经济半年数据出炉,不少数据指标引发广泛关注。其中,5.5%的GDP增速、CPI同比增长0.7%、房地产开发投资降7.9%都是各方解读的对象。
CPI和PPI双双低于市场预期,市场对通缩的担忧加剧,传统三驾马车辉煌不再,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需求不足、预期减弱、消费带动力趋缓,不少人对中国经济持谨慎态度。
人民币 资料图
然而,这些数字背后,到底有哪些难得的利好?中国经济的韧性和信心何在?又藏着哪些风险与隐忧?时至年中,确实是不容忽视的观察窗口。
首先,5.5%的GDP增速,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年5%左右的目标吻合。经济增长留有空间和余地,蕴含着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总体趋稳,为提质换挡创造时间。
中国经济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加紧步伐,意味着直接性、大规模刺激政策并非最优解,相比于刺激性增长,我们更需要恢复性的高质量增长。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将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定为1200万人左右,为历年来最高。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就业目标上调,指向了就业成为政府考量的重中之重。
再看外贸,压力不小,但无论是结构还是市场都在发生新变化。上半年,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大涨,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重要的外贸伙伴。
回到"通缩论",只有当物价下跌同时具备持续性和普遍性,才能确认通缩来临。而这与中国经济的实情显然并不相符。
尽管价格目前阶段性处于低位,从经济增长、货币供应等相关指标看,CPI涨幅低位运行是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是阶段性的。
拆解数字背后的利好、隐忧不难发现,经济转型换挡之际,寻找新动能,也是考验各方改革决心、平衡大局利益之际。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稳就业,推动结构性失业问题得到解决。经济下行往往制约就业吸纳能力,此时稳就业不仅能保障社会稳定,还能增加居民收入,为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打下基础。
经济形势总是呈现周期性波动,涨跌起伏不足为奇。但如何让中国经济保持韧性,凝聚信心,则需依赖改革得以继续,各项改革与财税政策也应相向而行。
通过改革让中国经济不断释放活力,清除经济运行中的低效产能,利用财政手段为经济发展有效助力,辅之以货币政策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真正流向国民经济最需要的角落,渗透居民收入增长的领域中,才是中国经济下半场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