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故事梗概
2023-05-06
更新时间:2023-05-06 00:09:02作者:未知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原作没有款署作者姓名和创作时间。对于张择端其人其艺,《宣和画谱》《广川画跋》《画继》等南北宋间画学类著作和《宋史》等官修史书以及《洞天清录》等宋代名士杂记,均无记载。将《清明上河图》定为北宋时期的张择端所画,只是来自画幅后金朝人士的题跋和歌咏,此后元明时期的一些藏家均是根据前人这些题咏,确定的作者和创作时期。通过分析《清明上河图》画幅后历代鉴藏家的题咏,能够深入探赜这幅名作的来龙去脉和艺术价值,从而泮释围绕这幅作品的诸多谜团。
局部图
《清明上河图》卷,北宋,张择端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该作曾为清宫廷收藏,清《石渠宝笈三编》对这幅画作的总体描述是:本幅绢本,纵七寸六分,横一丈六尺五寸,设色画。城郭、舟车、桥梁、廛市,水陆辐辏,人物喧阗,极汴都繁盛景象。无款印。<1>
北京故宫博物院对其的总体描述为: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厘米。全画可分三段:首段写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中断以“上土桥”为中心。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市商店鳞次栉比等。<2>
这是一幅设色绢画,属于中国传统的横幅卷轴画,画上未留作者姓名和创作年代等相关信息。后世将该作定为北宋年间张择端所画,皆缘于《清明上河图》画幅后历代鉴藏者的题跋、赋诗和钤章等。通过这些题跋、赋诗和钤章,今人亦可以一揆《清明上河图》在历代流传的大致情况。
一、金朝时期
《清明上河图》画幅后最早的一段题跋来在金朝时期的燕山人张著: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大定”是金世宗年号,大定丙午是公元1186年。《石渠宝笈三编》在著录《清明上河图》最后的“谨案”部分,考证张著:“字仲扬,永安人,泰和五年校监御府书画。”“泰和”是金章宗年号,泰和五年是1205年。这说明张著在金章宗时期曾供职于金宫廷。据张著记述,张择端官居翰林,是东武人,今山东诸城人,曾游学京师,擅长界画。他的名作除了《清明上河图》外,还有一幅《西湖争标图》。后者已经失传。著录这两幅作品的《向氏评论图画记》,也早已失传。
在张著的题跋之后,画幅拖尾先后有款署“竹堂张公药”“邺郡郦权”“临洺王磵”和“博平张世积”等四人的咏歌之诗。除竹堂是名号外,邺郡、临洺、博平三者都是地名。张公药的题诗为三首七绝,其中第一首是:
通衢车马正喧阗,祗是宣和第几年。当日翰林呈画本,升平风物正堪传。
据此诗,此幅所画为宣和年间景象,“祗”为“适”“恰”之义。后两句说明,翰林张择端将该作献给了皇帝徽宗,那时正是繁华昌隆之时。但成书于北宋徽宗宣和庚子岁夏至日(1120年)的《宣和画谱》,共收录画家231人,张择端不在其中。
郦权也是三首绝句,其中第二首是:
车毂人肩困击磨,珠帘十里拂笙歌。而今遗老空垂涕,犹幸宣和与政和。(宋之奢靡,至宣政间尤甚)
“犹幸宣和与政和”,意指中原百姓仍然盼望着能重回宣政年间的盛世景象。这句再次表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宣政年间京师风物。
王磵所题为两首绝句,末一首是:
两桥无日绝江船(东门二桥,俗谓之上桥、下桥),十里笙歌邑屋连。极目如今尽禾黍,却开图本看风烟。
张世积也是两首绝句,末一首是:
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
这些诗无非是“麦秀悲殷、黍离愍周”,抒发作者兴亡之感。
张公药诗中的“翰林”定为张择端无疑。因为张著的题跋在前,张公药的赋诗承后。后者显然认可前者的评定。张著的跋语中没言及《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而张公药的诗中提到“宣和”,郦权的诗中提到“宣和与政和”。这说明他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判,并非只依据张著的跋语。
据画幅拖尾这四人之后的元人杨準题跋可知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四人和张著一样也都是金朝人,杨準称他们是“亡金诸老”。
张公药的祖父北宋宣和末年曾知太原,而其孙则高中金章宗建安二年(1197年)进士。张公药距离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少则几年,多则不过几十年。郦权约卒于1193年,王磵卒于1203年,张世积生卒年不详。除了张世积外,张公药、郦权、王磵三人和张著都是同时代人,且可能都还年长于他。他们的赋诗虽在张著之后,但距离前朝只会比张著更近。他们诗中对北宋都城汴京今昔巨变的描绘和后世人相较而言,必定更真实可信;他们将《清明上河图》认定为是北宋宣和年间张择端翰林所绘,可信度必然很高。
可以推定,金灭北宋后,《清明上河图》流徙北方,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五人不仅获观,且先后留下了题跋和咏歌。其中张公药、郦权、王磵三人为友人。有史料记载,王磵“所与游,皆世知名士”,其中包括“张公药元石”和“郦权元舆”。<3> 这三人有可能是同观,并先后留题。
虽然此期的藏家不明,但《清明上河图》必定曾在这五人之间传观,并为后世提供了作者和创作年代等的宝贵信息。
二、元朝时期
(一)杨準
《清明上河图》在金朝五人的题咏之后,紧接着的是元人杨準的一段长跋。杨準在跋中首先肯定张著的记述,他写道:“右故宋翰林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一卷,金大定间燕山张著跋云:《向氏图画记》所谓选入神品者是也。”他在“翰林张择端”前加了“宋”字。这是张著跋语中所没有的。杨準认定《清明上河图》是宋翰林张择端的作品,依据仍然是上述张著和张公药等人的题咏。
接下来,杨準记述了他获藏《清明上河图》的经过:
我元至正之辛卯,準寓蓟日久,稍访求古今名笔,以新耳目,会有以兹图见喻者。且云图初留秘府,后为官匠装池者,以似本易去,而售于贵官某氏。某后守真定,主藏者复私之,以鬻于武林陈某。陈得之且数年。坐他事稍窘急,又闻守且归,恐遂速祸怨,思欲密付诸贤士君子。準闻语即倾橐购之,盖平生癖好在是也。
元至正辛卯是公元1351年,蓟,今属天津市。时间地点都很明确。在元代,《清明上河图》最初藏在元秘府,然后被宫廷一位负责装裱绘画的人,以赝本替换而出,卖给了一位显贵。这位显贵出守真定,他没有将此画带在身边,委托他人代管。这位代管者,竟私自将该作卖给了武林陈某。杨準就是从这位陈某手中购得了《清明上河图》。 杨準在蓟州购得此作,与金朝时期《清明上河图》流徙北方情况完全符合。武林陈某,虽是杭州人,当时应流寓北方。
杨準随后的跋语中,描述《清明上河图》“卷前有徽庙标题,后有亡金诸老诗若干首,私印之杂志于诗后者若干枚”。《清明上河图》卷首处有宋徽宗题写的标题,这是前述五人没有表述的。这进一步佐证了张公药等人认定的《清明上河图》创作时期。“亡金诸老诗若干首”,即指张公药等人的题诗。
杨準在跋语中和“亡金诸老”一样,抒写了自己的兴亡感叹:
夫何京攸父子,以权奸柄国,使万姓愁痛,强虏桀骜,而汴之受祸,有不忍言者。意是图脱稿,曾几何时,而向之承平故态,已索然荒烟野草之不胜其感矣。
他认为这幅画完成之后没过多久,汴京就被金兵攻陷;兵燹之后,沧海桑田、满目荒凉。
杨準在跋语的最后部分高度评价该作:
吾知画者之意,盖将以观当时而夸后代也。不然,则厄于时而思殚其伎以杰然自异于众史也。何其精能之至,而毫发无遗恨欤!此岂一朝一夕所能就者?其用心亦良苦矣。
他称赞该作“精能之至”“毫发无遗恨”;他认为这样的画作,绝非短期内所能绘就。
跋语最后的落款是“至正壬辰九月望日,西昌玉华素士杨準跋。钤印二:準、京兆文章家印。”元至正壬辰是1352年。杨準于购画的第二年,在画幅后题写了这段长跋。
(二)刘汉
杨準之后,是刘汉的题跋。刘汉是在杨準处得观是图,“壬辰秋,避地来西昌,杨君公平以余之专门也,出所藏《清明上河图》以示”。杨準之所以邀刘汉共赏,是因为刘汉精于鉴赏。刘汉写道:“余自幼喜画学,业之四十年,平生所见古今画,以轴计者奚啻累千百。”刘汉有四十年的专业积淀,且寓目古今绘画不啻千百轴。这样一位专业人士,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
余熟视再四,然后知宇宙间精艺绝伦有如此者。向氏所谓选入神品,诚非虚语。而或者犹以井蛙之见,妄加疵纇。甚矣,其不知子都之姣,而亦何足为是图轻重哉!呜呼!此希世玩也。为杨氏子若孙者,尚珍袭之。
子都是中国历史上美男子之一,春秋时期郑国人。刘汉真是杨準知音,对该作赞美之至。落款为:“至正甲午正月望,新喻刘汉谨跋。”元至正甲午为1354年。
(三)李祁
刘汉之后,为李祁题跋。其开头写道:
静山周氏文府所藏《清明上河图》,乃故宋宣政年间名笔也。笔意精妙,固自宜入神品。观者见其邑屋之繁,舟车之盛,商贾财货之充羡盈溢,无不嗟赏歆慕,恨不得亲生其时,亲目其事。
其跋语后的落款是“岁在旃蒙大荒落,云阳李祁题。钤印二:李一初氏、不二心老人。”“旃蒙大荒落”是指乙巳年。元代共经历两个乙巳年,1305和1365年。由于李祁为元末明初人,这个“乙巳”年,定是1365年。李祁是云阳人,今属湖南茶陵,他在元代高中进士,对元朝忠心耿耿,其号“不二心老人”,是说对元朝不怀二心。“一初”是其字。洪武初年,明太祖开“礼乐馆”,征聘宿学名儒,李祁坚决回绝明朝的邀请。他是有名的元遗民。明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是李祁五世从孙。
李祁获观《清明上河图》是1365年在静山人周文府家。此距1354年,相隔11年。在这个时期内,《清明上河图》已由杨準转归周文府。杨、周之间,可能还有其他人经手。李祁认同该作成于北宋宣、政年间,并称赞其为神品之作。
三、明朝时期
(一)吴宽
李祁之后,是明代名臣吴宽题跋:
金燕山张著以此图为张择端笔,必有所据。至后人乃以择端作于宋宣政间。今《画谱》具在,当时有如斯人斯艺,而独遗其名氏,何耶?大卿朱公,藏之已久。予始获展阅,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朱公云此图有稿本在张英公家。盖其经营布置,各极其态,信非率易所能成也。吴宽。
从吴宽跋语中不难看出,他对《清明上河图》作者和作画时间等问题,是不无怀疑的。他相信张著必有所据。但所据何在?吴宽是明状元,翰林,曾陪君侍读,享有“文定”的谥号。这样饱学的一位名家,也只能依据张著的题跋来判定作者,别无其他证据。《宣和画谱》不载其人其艺,尤其令吴宽存疑。而画幅后的“亡金诸老诗”及元人题跋等,看来没有引起他的重视。吴宽获观此作是在大卿朱公家。“大卿朱公”就是入明后的一位藏家。“恍然如入汴京”“各极其态”等语,表明吴宽非常欣赏该作。
(二)李东阳李东阳的咏歌和跋语,紧承吴宽之后。他先是赋诗咏歌,然后留下了不同时期的两篇题跋。其古诗长达36句,每句七言,亦可视为九首七言绝句连缀在一起。咏诗后,李东阳写道: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今大理卿致仕鹤坡朱公所藏也。族祖希蘧先生之遗墨在焉。予三十年前见之。今其卷帙完好如故,展玩累日,为之叹惋不能已。因题其后。
落款为:宏志辛亥九月壬子,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云阳李东阳识。钤印三:长沙、宾之、茶陵新洲故家。
宏志辛亥年是1491年。李东阳在这一年的九月获观《清明上河图》,该图为大理卿致仕鹤坡朱公所藏。此朱公与吴宽所记朱公,显然是同一人。吴宽与李东阳同时人,吴年长李十二岁。吴所记“大卿朱公”与李所记“大理卿致仕鹤坡朱公”,官职是一致的。“致仕”是指官员退休。可以推知,吴宽与朱公接洽时,朱公尚在任,而李东阳时,朱公已卸任。这与吴、李的年龄差距,也正相符合。李所记“族祖希蘧先生”,正是李祁。“希蘧先生”也是李祁名号之一。李东阳三十年前就曾观赏过《清明上河图》,这次是第二次获观。三十年过后,该图保存完好如故,李东阳很感慨,“展玩累日,为之叹惋不能已”。
十几年过后,1515年,《清明上河图》竟然为李东阳所有,他感慨系之,在画幅后留下了第二篇跋语。这是一段八百余字的长跋。在这篇跋语的一开始,李东阳写道:
右《清明上河图》一卷,宋翰林画史东武张择端所作。上河云者,盖其时俗所尚,若今之上塚然。故其盛如此也。图,高不满尺。长二丈有奇,人形不能寸,小者才一二分。
李东阳对“上河”的解释是时俗所尚,就如同他那个时代的人在清明节外出扫墓一样。接下来他浓墨重彩对画面进行了极其详尽的描述,他对画面的观察细致入微,笔触所及,毫发毕现。由此可见,李东阳对《清明上河图》钟爱之至。他称赞该作:
所谓人与物者,其多至不可指数,而笔势简劲,意态生动,隐见之殊形,向背之相准,不见其错误改窜之迹,殆杜少陵所谓毫发无遗憾者。非蚤作夜思,日累岁积不能到,其亦可谓难已。
李东阳在跋语的后部分,集中笔墨阐述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和传绪问题:
此图当作于宣政以前,丰亨豫大之世,卷首有祐陵瘦筋五字签,及双龙小印,而画谱不载。金大定年间,燕山张著有跋,据《向氏书画记》,谓与《西湖争标图》,俱选入神品。既归元秘府,至正间,为装池官匠,以似本易去,售于贵官某氏,某出守真定,主藏者复私之,以售于武林陈彦廉氏,陈有急又闻守且归,惧不能守,西昌杨準重价购之,而具述其故云尔。
后又为静山周氏所得,吾族祖云阳先生为跋其后。又有蓝氏珍玩、吴氏家藏诸印,皆无邑里名字,不知何年复入京师。予始见于大理卿朱文征家,为赋长句,继为少师徐文靖公所藏,公未属纩,谓云阳手泽所书在,治命其孙中书舍人文灿以归于予。
卷轴完整如故,盖四十余年,凡三见而后得也。
前人多将《清明上河图》定为北宋宣和、政和年间的画作,而李东阳将之推到“宣政以前”。他描述“卷首有祐陵瘦筋五字签,及双龙小印,而画谱不载”。“祐陵”即指宋徽宗,“瘦筋”是徽宗书体风格,常称作“瘦金”。《书史会要》说宋徽宗对其书法“自号瘦金书”。<4> 李东阳跋语中不仅描述了宋徽宗题写的“清明上河图”五字标题,还首次写及了标题旁的“双龙小印”。这是前人跋语中略而未述的。他将《清明上河图》从元秘府流出的时间,定为“至正间”,无疑是根据杨準跋语而推定。杨準收藏之后的线索就到了静山周氏,再到大理卿朱文征,然后是徐文靖,最后到了李东阳手中。周、朱之间为元、明的分界。徐文靖临终前考虑到画幅后李祁的跋语,就将该作赠予了李祁的后人李东阳。这是李第三次见到《清明上河图》,而且这一次竟然成了该作的主人。画幅上还留有“蓝氏珍玩”“吴氏家藏”诸印,这说明《清明上河图》曾为这两家所藏,时间当在元明之间。因为元人的跋语中没有言及这些印章,而朱文征之后至李东阳之间的传绪线索又是十分明确的。
李东阳跋语的落款是:“正德乙亥三月二十七日,李东阳书于怀麓堂之西轩。钤印二:怀麓堂印、大学士章。”明正德乙亥为公元1515年。这一年李东阳68岁,他于次年去世。
(三)陆完
李东阳的题跋之后是明嘉靖年间陆完的一段题跋。陆完针对吴宽跋语中《宣和画谱》没有著录张择端和他的《清明上河图》的问题,阐明自己的看法。陆完分析,《宣和书谱》没有记载苏东坡和黄山谷,那是因为蔡京排斥他们。他推定张择端在当时“必亦非附蔡氏者”。他的结论是“《画谱》之不载择端,犹《书谱》之不载苏黄也”。同时,陆完还提出一种可能性:“不然,则择端之艺,其著于谱成之后欤?”这样,他在跋语中就回应了吴宽的疑问。
陆完跋语后的落款是“嘉靖甲申二月望日,长洲陆完书。钤印三:陈湖、清泉白石、吴郡陆氏。”这一年是1524年。
(四)冯保《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清明上河图》画作的最后一段跋语来自明万历年间的冯保。冯保在跋语中首先写道:“余侍御之暇,尝阅图籍,见宋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语中未言明该作为谁所有,但既然是“侍御之暇”阅图籍,那么这幅画想必是藏在宫中的。冯保是太监。他落款是“时万历六年,岁在戊寅仲秋之吉,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监事,司礼监太监,镇阳双林冯保跋。钤印四:侍御余情、冯永享收藏书画记、冯保印、永享。”跋语后的钤印中有“冯永享收藏书画记”。既有这款印章,这幅画当时应该已转到冯保手中。万历六年是1578年。冯保高度赞扬该作“迥出神品”,“虽隋珠和璧,不足云贵,诚希世之珍欤!”
(五)鹭津如寿冯保跋语之后,画幅后尚有鹭津如寿的两首七言绝句。诗,抒写兴亡之感和画作几经易主的慨叹。诗后仅款署“鹭津如寿”,钤印一“如寿印”。鹭津如寿观画时间、处所均不详。“鹭津如寿”不知何许人。学界有说“鹭津”为厦门,“如寿”是清初僧人,居福建开元寺。<5> 但此说尚无可靠证据。此人既然在明末冯保之后留题,当为明末清初人,姑列入明代。
四、明清画学著作对《清明上河图》的鉴评和该作最终依归
明代文嘉《严氏书画记·名画三》中记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文嘉是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仲子,家学之渊深非比寻常。书中有一段对该作明代藏家的记述:“昆山顾氏本,图藏宜兴徐文靖公家,后归西涯李氏。李归陈湖陆氏,陆氏子负官缗质于昆山顾氏,有人以一千二百金置之。”<6> 李东阳号西涯。陆完跋语后的钤印中有“陈湖”。《清明上河图》幅后,陆完的题跋紧接李东阳的题跋,那么由徐文靖到李东阳到陆完,这条传绪线索就是确定无疑的。昆山顾氏应该是从事典当业的。陆完的儿子欠下官债,将《清明上河图》典当给顾氏,然后有人出钱一千二百金将之购去。看来陆完子到期无力赎回这幅名作。由昆山顾氏手中流出之后,《清明上河图》就辗转到了严嵩府上。严嵩身败后,家产被抄,所收藏书画全部归官府。文嘉于嘉靖乙丑五月(1565年),受提学宾崖何公委派,负责检阅这些书画,于是得观《清明上河图》。他的《严氏书画记》为后来根据当时笔记整理而成,款署时间是隆庆戊辰冬十二月十七日(1568年)。自严嵩之后,《清明上河图》为官府所有,后为太监冯保鉴藏。这与冯保题跋的内容又是对应的。这样,《清明上河图》在明代的流传线索相当明晰:大理卿朱文征(吴宽、李东阳获观)——少师徐文靖——大学士李东阳——长洲陆完——昆山顾氏——民间——严嵩——官府——太监冯保
令人费解的是文嘉《严氏书画记》对《清明上河图》评价不高,“然所画皆舟车城郭、桥梁市廛之景,品亦宋之寻常等,无高古气也”。<6>
晚于文嘉的董其昌在其《画旨》中对《清明上河图》也有一段评定:“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皆南宋时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笔法纤细,亦近李昭道,惜骨力乏耳。”<7> 董其昌对《清明上河图》不仅评价不高,且将创作时间推后至南宋。他认为是张择端在南宋时的忆旧之作。
清代孙承泽在其《庚子销夏记》中附和董其昌的观点,“《上河图》乃南宋人追忆故京之盛,而写清明繁盛之景也”。<8> 他说《清明上河图》“传世者不一而足,以张择端为佳,上有‘宣和’、‘天力’等玺。予于淄川士夫家见之。”<8> 前述跋语中,无人言及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有“宣和”“天历”印玺。天历是元朝年号。
将《清明上河图》定为张择端在南宋时期的追忆之作,全然不顾历史事实。金元明时期多位名士的题跋就是有力证据。董其昌和孙承泽显然没有读到这些题跋,以此可以判定他们未见到原作,仅凭耳食下结论。董其昌对《清明上河图》评价不高,应该就是这种原因。但文嘉接触的必是原作,他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与前人题跋大相违背的原因,可能是出于初次观感。阎立本在荆州观赏张僧繇的壁画,初次印象就不佳,他竟然认为张僧繇“定虚得名耳”。文嘉接受查验严嵩所藏书画“历三阅月始克毕事”,可见数量之大,费时之久;他自己说“当时漫记数目以呈,不暇详别”。<9> 在这种情况下,对书画的鉴赏,很容易出现误判。
进入清代之后,可从《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的《清明上河图》清人钤章,推断部分藏家。这些名章有“毕沅秘藏”“毕泷审定”“陆丹叔氏秘笈”“丹叔真赏”等。毕沅和毕泷是兄弟。陆丹叔名陆费墀。毕沅和陆费墀都是清乾隆年间进士。《清明上河图》由毕家进入清嘉庆内府,清亡后由溥仪手中流落民间,1948年为东北文馆会收藏,1950年转到东北博物馆,后归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5>
注 释
<1>钦定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十二.
<2>故宫博物院官网: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3>黄应列 戴强:《清明上河图》早期题跋者生平事迹考略
<4><明>张丑:清河书画舫
<5>陈传席:《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及收藏流传
<6><明>张丑:清河书画舫
<7><明>董其昌:画旨
<8><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
<9><明>张丑:清河书画舫
(作者: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李苏杭)
来源: 光明网